返回

襄公 襄公十三年

首頁
    他辭謝說:“下臣不如韓起。

    韓起願意讓趙武在上位,君王還是聽從他的意見。

    ”就派遣趙武率領上軍,韓起作為輔佐。

    栾黡率領下軍,魏绛作為輔佐。

    新軍沒有統帥,晉悼公對這個人選感到困難,讓新軍的十個官吏率領步兵、騎兵和所屬官員,附在下軍裡,這是合于禮的。

    晉國的百姓因此大大和順,諸侯也就和睦。

     君子說:“謙讓,是禮的主體。

    士匄謙讓,他的下屬都謙讓。

    栾黡即使專橫,也不敢違背。

    晉國因此而團結,幾世都受到利益,這是由于取法于善的緣故啊!一個人取法于善,各族各姓都美好協調,難道可以不盡力于這一點嗎?《書》說,‘一個人好善,億萬人有利,國家的安甯可以久長’,說的就是這個吧!周朝興起的時候,反映它的詩說,‘效法文王,萬邦信任’,說的是取法于善。

    等到它衰弱的時候,反映它的詩說,‘大夫不公平,我所作的獨最多’,說的是不謙讓。

    當時世太平的時候,君子崇尚賢能而對下屬謙讓,小人努力以事奉他的上司,因此上下有禮而奸邪廢黜遠離,這是由于不争奪的緣故,這叫做美德。

    到了天下動亂的時候,君子誇耀他的功勞以淩駕于小人之上,小人誇耀他的技能以淩駕于君子之上,因此上下無禮,動亂和殘暴一起發生,這是由于争相自以為是。

    這叫做昏德。

    國家的敗壞,常常是由于這樣而來的。

    ” 楚共王生病,告訴大夫說:“寡人沒有德行,年幼的時候就做了一國之主。

    生下來十年而先君去世,沒有來得及學習師保的教訓而承受了許多福祿,因此缺乏德行而在鄢陵喪失了軍隊,讓國家蒙受恥辱,讓大夫擔心,這都夠嚴重的了。

    如果由于大夫的福氣,我得以保全首領而善終,在這些祭祀安葬的事情上,得以在祢廟中追随先君,隻能請求谥做‘靈’或者‘厲’了,請大夫選擇吧。

    ”沒有人回答。

    等到五次命令以後才答應了。

     秋季,楚共王去世。

    子囊和大家商量谥号。

    大夫說:“國君已經有過命令了。

    ”子囊說:“國君是用‘恭’來命令的,怎麼能不用這個字呢?聲威赫赫的楚國,國君在上邊統治,安撫着蠻夷,大征南海,讓他們從屬于中原諸國,而國君又知道自己的過錯,可以不說是恭嗎?請谥做‘共’。

    ”大夫們都聽從了他的意見。

     吳國侵襲楚國,養由基迅速奔向敵人,子庚領兵跟着去。

    養由基說:“吳國乘我國有喪事,認為我們是不能出兵的,必然輕視我們而不存戒備之心。

    您設置三處伏兵來等我,我去引誘他們。

    ”子庚聽從了。

    在庸浦作戰,大敗吳軍,俘虜了公子黨。

    君子認為吳國不善,《詩》說:“上天認為你不善,國家禍亂就不能安定。

    ” 冬季,在防地築城。

    《春秋》所以記載這件事,這是由于合于時令。

    當時準備早些時候築城,臧武仲請求等待農活完了以後再動工,這是合于禮的。

     鄭國的良霄、太宰石毚還在楚國。

    石毚對子囊說:“先王為了征伐,要連續占蔔五年,每年重複吉兆,就出兵。

    如果有一年蔔征不吉利,那就更加努力于修養道德而重新占蔔。

    現在楚國實在不能自強,行人有什麼罪過?留下鄭國一個卿,這就去掉了對鄭國君臣的威逼,讓他們上下和睦而怨恨楚國,因而堅決順從晉國,這對楚國有什麼好處?讓他回去,使他沒有完成出使任務,他會埋怨國君和懷恨大夫,因而互相牽制,這不是好一些嗎?”于是楚國人就把良霄放了回去。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