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襄公 襄公三十年

首頁
     趙孟問起老人的縣大夫是誰,原來就是他的下屬。

    趙孟把老人召來向他道歉,說:“武沒有才能,擔負了國君的重要職務,由于晉國多有憂患,沒有能任用您,讓您屈居卑下已經很久了,這是武的罪過。

    謹由于沒有才能而向您道歉。

    ”于是就任命老人做官,派他輔助自己執政。

    老人因年紀大了而辭謝,趙孟就給了他土地,讓他為國君辦理免除徭役的事務,做绛地縣師,而撤除了他的輿尉的職務。

     當時魯國的使臣正在晉國,回去把這件事告訴了大夫們。

    季武子說:“晉國不能輕視啊。

    有趙孟做正卿,有伯瑕做輔佐,有史趙、師曠可以咨詢,有叔向、女齊做國君的師保。

    他們朝廷上君子很多,哪裡能夠輕視呢?盡力事奉他們然後才可以。

    ” 夏季四月某一天,鄭簡公和他的大夫結盟。

    君子因此而知道鄭國的禍難還沒有結束。

     蔡景侯為太子般在楚國娶妻,又和兒媳婦私通。

    太子殺死了蔡景侯。

     當初,周靈王的弟弟儋季死了,他的兒子括将要進見靈王,歎氣。

    單國的公子愆期做靈王侍衛,經過朝廷,聽到歎氣聲,就說:“啊,一定是想奪取朝廷的權!”進去把情況報告靈王,而且說:“一定要殺了他!他不悲哀而願望大,目光到處張望而擡高腳,心在其他地方了。

    不殺,必然造成危害。

    ”靈王說:“小孩子知道什麼?等到靈王死去,儋括想要立王子佞夫。

    佞夫不知道。

    二十八日,儋括包圍蘇地,趕走成愆。

    成愆逃亡到平畤。

    五月初四日,尹言多、劉毅、單蔑、甘過、鞏成殺了佞夫。

    括、瑕、廖逃亡到晉國。

    《春秋》記載說“天王殺死他的兄弟佞夫”,這是由于罪過在于周王。

     有人在宋國太廟裡大喊大叫,說:“嘻嘻,出出。

    ”鳥在亳社上鳴叫,聲音好像在說:“嘻嘻。

    ”五月初五日,宋國發生大火災。

    宋伯姬被燒死,這是為了等待保姆來。

    君子認為:“宋伯姬奉行的是大閨女而不是媳婦的守則。

    大閨女應當等待保姆,媳婦就可以看具體情況行事。

    ” 六月,鄭國的子産去到陳國參加結盟,回來,複命。

    告訴大夫們說:“陳國,是要滅亡的國家,不能結好。

    他們積聚糧食,修理城郭,靠了這兩條而不安撫百姓,他們的國君根基不鞏固,公子奢侈,太子卑微,大夫驕傲,政事各行其是,誰也作不了主,在這種情況下處于大國之間,能夠不滅亡嗎?不超過十年了。

    ” 秋季,七月,叔弓去到宋國,這是由于安葬共姬。

     鄭國的伯有喜歡喝酒,造了地下室,并在夜裡喝酒,奏樂。

    朝見的人來到,他還沒有喝完酒。

    朝見的人說:“主人在哪裡?”他的手下人說:“我們的主人在地下室。

    ”朝見的人都分路回去。

    不久伯有去朝見鄭伯,又要派子皙去楚國,回家以後又喝酒。

    七月十一日,子皙帶者驷氏的甲士攻打并且放火燒了他的家。

    伯有逃亡到雍梁,酒醒以後才明白是怎麼回事,于是又逃亡到許國。

    大夫們聚在一起商量。

    子皮說:“《仲虺之志》說:‘動亂的就攻取它,滅亡的就欺侮它。

    ’摧毀滅亡的而鞏固存在的,這是國家的利益。

    罕氏、驷氏、豐氏本來是同胞兄弟,伯有驕傲奢侈,所以不免于禍難。

    ” 有人對子産說:“要靠攏正直的幫助強大的。

    ”子産說:“他們難道是我的同夥?國家的禍難,誰知道如何平定?如果有主持國政的人強大而且正直,禍難就不會發生。

    姑且保住我的地位吧。

    ”十二日,子産收了伯有氏死者的屍體而加以殡葬,來不及和大夫們商量就出走了。

    印段跟從他。

    子皮不讓他走。

    大家說:“别人不順從我們,為什麼不讓他走?”子皮說:“這個人對死去的人有禮,何況對活着的人呢?”于是就親自勸阻子産。

    十三日,子産進入國都。

    十四日,印段進入國都。

    兩個人都在子皙家裡接受了盟約。

    十六日,鄭簡公和他的大夫們在太廟結盟,又與國内的人們在鄭國城門外結盟。

     伯有聽到鄭國人為他結盟,很生氣;聽到子皮的甲士沒有參加攻打他,很高興,說:“子皮幫助我了。

    ”二十四日,從墓門的排水洞進入,靠着馬師颉用襄庫的兵甲裝備士兵,帶着他們攻打舊北門。

    驷帶率領國内的人們攻打伯有。

    兩家都召請子産。

    子産說:“兄弟之間到達這地步,我服從上天所要幫助的一家。

    ”伯有死在買賣羊的街市上,子産給伯有的屍體穿上衣服,頭枕在屍體的大腿上而為他号哭,收屍并把棺材停放在街市旁邊伯有家臣的家裡,不久又葬在鬥城。

    驷氏想要攻打子産。

    子皮為這發怒,說:“禮儀,是國家的支柱。

    殺死有禮的人,沒有比這再大的禍患了。

    ”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