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諸樊,阍戕戴吳,天似啟之,何如?”對曰:“不立。
是二王之命也,非啟季子也。
若天所啟,其在今嗣君乎!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親而事有序,其天所啟也。
有吳國者,必此君之子孫實終之。
季子,守節者也。
雖有國,不立。
”
十二月,北宮文子相衛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
過鄭,印段廷勞于棐林,如聘禮而以勞辭。
文子入聘。
子羽為行人,馮簡子與子大叔逆客。
事畢而出,言于衛侯曰:“鄭有禮,其數世之福也,其無大國之讨乎!《詩》曰:‘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禮之于政,如熱之有濯也。
濯以救熱,何患之有?”
子産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
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谌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
鄭國将有諸侯之事,子産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
與裨谌乘以适野,使謀可否。
而告馮簡子,使斷之。
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
是以鮮有敗事。
北宮文子所謂有禮也。
鄭人遊于鄉校,以論執政。
然明謂子産曰:“毀鄉校,何如?”子産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
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決使道。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
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産不仁,吾不信也。
”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
子産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産曰:“不可。
人之愛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
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于子?子于鄭國,棟也,棟折榱崩,僑将厭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譬如田獵,射禦貫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禦,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子皮曰:“善哉!虎不敏。
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
我,小人也。
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
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
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今而後知不足。
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
”子産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
”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
子産是以能為鄭國。
衛侯在楚,北宮文子見令尹圍之威儀,言于衛侯曰:“令尹似君矣!将有他志,雖獲其志,不能終也。
《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終之實難,令尹其将不免?”公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詩》雲:‘敬慎威儀,惟民之則。
’令尹無威儀,民無則焉。
民所不則,以在民上,不可以終。
”公曰:“善哉!何謂威儀?”對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像謂之儀。
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
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
順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
《衛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儀也。
《周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訓以威儀也。
《周書》數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
’言畏而愛之也。
《詩》雲:‘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言則而象之也。
纣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
纣于是乎懼而歸之,可謂愛之。
文王伐崇,再駕而降為臣,蠻夷帥服,可謂畏之。
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可謂則之,文王之行,至今為法,可謂象之。
有威儀也。
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像,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
”
譯文
三十一年春季,周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