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成災,誰能夠防止它?《七月》這首詩的最後一章,就是藏冰的道理。
”
夏季,諸侯到楚國去,魯國、衛國、曹國、邾國不參加會見。
曹國、邾國用國内不安定來推辭,魯昭公用祭祖來推辭,衛襄公用生病來推辭。
鄭簡公先在申地等待。
六月十六日,楚靈王在申地會合諸侯。
椒舉對楚靈王說:“下臣聽說,諸侯不歸服于别的,隻歸服于有禮。
現在君王開始得到諸侯,對禮儀要謹慎啊。
霸業的成功與否,都在這次會見了。
夏啟有鈞台的宴享,商湯有景亳的命令,周武王有孟津的盟誓,成王有岐陽的田獵,康王有鄷宮的朝觐,穆王有塗山的會見,齊桓公有召陵的會師,晉文公有踐土的會盟。
君王打算采用哪一種?宋國的左師、鄭國的子産在這裡,他們是諸侯大夫中的能幹人物,君王可以加以挑選。
”楚靈王說:“我采用齊桓公的方式。
”楚靈王派人向左師和子産詢問禮儀。
左師說:“小國學習禮儀,大國使用禮儀,豈敢不進獻所聽到的?”獻上公侯會合諸侯的禮儀六項。
子産說:“小國以事奉大國作為職責,豈敢不進獻所該做的?”獻上伯爵、子爵、男爵會見公爵的禮儀六項。
君子認為左師善于保持前代的劄儀,子産善于輔佐小國。
楚靈王讓椒舉侍從在身後,以便糾正錯誤,到事情結束,沒有任何糾正。
楚靈王問他什麼緣故,椒舉回答說:“禮儀,我沒有見到的有六項,又怎麼糾正?”宋國的太子佐晚到,楚靈王在武城打獵,很久沒有接見他。
椒舉請楚靈王辭謝他。
楚靈王派使者前去,說:“在武城正有祭祀宗廟的事情,寡君将要把财禮敬獻給宗廟,謹為不能及時接見您而緻意。
”
徐國的國君,是吳國女子生的,楚靈王認為他有二心,所以在申地把他逮捕了。
楚靈王向諸侯顯示出驕縱。
椒舉說:“六王、二公的事情,都是以此向諸侯顯示禮儀,諸侯也因此而聽命。
夏桀舉行仍地的會見,有缗背叛了他。
商纣舉行黎地打獵,東夷背叛了他。
周幽王舉行太室的盟會,戎狄背叛了他。
都是以此向諸侯顯示驕縱所造成的,諸侯也因此而違命。
現在君王過于驕縱,恐怕不會成功吧!”楚靈王不聽。
子産見到左師說:“我不擔心楚國了。
驕縱又不聽勸谏,不超過十年。
”左師說:“對。
不是十年的驕縱,他的邪惡不會遠播。
邪惡遠播然後被抛棄。
善也像惡一樣,德行遠播然後興盛。
”
秋季,七月,楚靈王帶領諸侯進攻吳國,宋國太子佐、鄭簡公先行回國。
宋國的華費遂、鄭國的大夫跟從軍隊。
派屈申包圍朱方,八月某日,攻下了朱方,逮住了齊國的慶封而把他的族人全部消滅。
将要誅戮慶封,椒舉說:“臣聽說沒有缺點的人才可以誅殺别人。
慶封就因為違逆君命,才在這裡,他肯不吭一聲地被殺戮嗎?如果醜事在諸侯中宣揚,為什麼要那麼做呢?”楚靈王不聽,讓慶封背上大斧頭,在諸侯軍隊中巡行示衆,讓他說:“不要有人像齊國的慶封那樣殺死他的國君,削弱國君的孤兒,來和他的大夫會盟!”慶封說:“不要有人像楚共王的庶子圍,殺死他的國君——哥哥的兒子麇而取代他,來和諸侯盟會!”楚靈王趕快讓人把他殺了。
楚靈王于是就帶領諸侯滅亡賴國。
賴國的國君兩手反綁,嘴裡叼着玉璧,士袒背,擡着棺材跟從,到了中軍之中。
楚靈王向椒舉詢問,椒舉回答說:“成王攻克許國,許僖公就像這樣。
成王親手解除他的捆綁,接受了他的玉璧,燒掉了他的棺材。
”楚靈王聽從了他的意見。
把賴國遷移到鄢地。
楚靈王想要把許國遷移到賴國内,派鬬韋龜和公子棄疾為許國築了城後才回國。
申無宇說:“楚國禍難的開始将會在這裡了。
召集諸侯就前來,攻打别國就得勝,在邊境築城諸侯沒有人争論,國君的願望都能如意,百姓能夠安居嗎?百姓不能安居,誰能夠受得了?不能忍受國君的命令,就是禍亂。
”
九月,取得鄫國,這是說事情很容易。
莒國發生動亂,莒丘公即位而不安撫鄫國,鄫國背叛而來,所以說“取”。
凡是攻下城邑,不使用兵力叫做“取”。
鄭國的子産制訂丘賦的制度,國内的人們指責他,說:“他的父親死在路上,他自己做蠍子的尾巴,還在國内發布命令,國家将要怎麼辦?”子寬把話告訴子産。
子産說:“有什麼妨害?如果有利于國家,生死都不計較。
而且我聽說做好事的不改變他的法制,所以能夠有所成功。
百姓不能放縱,法制不能更改。
《詩》說:‘在禮義上沒有過錯,為什麼怕别人說的話。
’我不改變了。
”子寬說:“國氏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