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鄭、楚建、郳甲出奔鄭。
其徒與華氏戰于鬼閻,敗子城。
子城适晉。
華亥與其妻必盥而食所質公子者而後食。
公與夫人每日必适華氏,食公子而後歸。
華亥患之,欲歸公子。
向甯曰:“唯不信,故質其子。
若又歸之,死無日矣。
”公請于華費遂,将攻華氏。
對曰:“臣不敢愛死,無乃求去憂而滋長乎!臣是以懼,敢不聽命?”公曰:“子死亡有命,餘不忍其呴。
”冬十月,公殺華、向之質而攻之。
戊辰,華、向奔陳,華登奔吳。
向甯欲殺大子,華亥曰:“幹君而出,又殺其子,其誰納我?且歸之有庸。
”使少司寇牼以歸,曰:“子之齒長矣,不能事人,以三公子為質,必免。
”公子既入,華牼将自門行。
公遽見之,執其手曰:“餘知而無罪也,入,複而所。
”
齊侯疥,遂痁,期而不瘳,諸侯之賓問疾者多在。
梁丘據與裔款言于公曰:“吾事鬼神豐,于先君有加矣。
今君疾病,為諸侯憂,是祝史之罪也。
諸侯不知,其謂我不敬。
君盍誅于祝固、史嚣以辭賓?”公說,告晏子。
晏子曰:“日宋之盟,屈建問範會之德于趙武。
趙武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晉國,竭情無私。
其祝史祭祀,陳信不愧。
其家事無猜,其祝史不祈。
’建以語康王,康王曰:‘神人無怨,宜夫子之光輔五君,以為諸侯主也。
’”公曰:“據與款謂寡人能事鬼神,故欲誅于祝史。
子稱是語,何故?”對曰:“若有德之君,外内不廢,上下無怨,動無違事,其祝史薦信,無愧心矣。
是以鬼神用飨,國受其福,祝史與焉。
其所以蕃祉老壽者,為信君使也,其言忠信于鬼神。
其适遇淫君,外内頗邪,上下怨疾,動作辟違,從欲厭私。
高台深池,撞鐘舞女,斬刈民力,輸掠其聚,以成其違,不恤後人。
暴虐淫從,肆行非度,無所還忌,不思謗讟不憚鬼神,神怒民痛,無悛于心。
其祝史薦信,是言罪也。
其蓋失數美,是矯誣也。
進退無辭,則虛以求媚。
是以鬼神不飨其國以禍之,祝史與焉。
所以夭昏孤疾者,為暴君使也。
溲再轅稼鬼神。
”公曰:“然則若之何?”對曰:“不可為也: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澤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候守之。
海之鹽蜃,祈望守之。
縣鄙之人,入從其政。
逼介之關,暴征其私。
承嗣大夫,強易其賄。
布常無藝,征斂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
内寵之妾,肆奪于市;外寵之臣,僭令于鄙。
私欲養求,不給則應。
民人苦病,夫婦皆詛。
祝有益也,詛亦有損。
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其為人也多矣。
雖其善祝,豈能勝億兆人之詛?君若欲誅于祝史,修德而後可。
”公說,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
十二月,齊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進。
公使執之,辭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
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
”乃舍之。
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
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猶馳而造焉。
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
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争心。
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無言,時靡有争。
’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
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
君子聽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故《詩》曰:‘德音不瑕。
’今據不然。
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
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
飲酒樂。
公曰:“古而無死,其樂若何?”晏子對曰:“古而無死,則古之樂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大公因之。
古者無死,爽鸠氏之樂,非君所願也。
”
鄭子産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
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
故寬難。
”疾數月而卒。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
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
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
”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
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施之以寬也。
‘毋從詭随,以謹無良。
式遏寇虐,慘不畏明。
’糾之以猛也。
‘柔遠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
布政優優,百祿是遒。
’和之至也。
”
及子産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