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需要智慧的,——智也;東西搶到以後,大塊分金,大塊吃肉,平均分配,——仁也。
仁義智勇聖,這五條标準不具備而能成大盜的,天下沒有這個道理。
”
[後漢末年,漢獻帝在位的時候,董卓到中央政府做官,在他圖謀篡位之前,禮先下士,很會捧敬當時的知名學者如蔡邕等人。
撰寫《後漢書》的範晔在總結董卓篡權的曆史教訓時寫道:“董卓這人本性野蠻殘暴,有如虎狼,碰上漢朝末年政權剝落崩塌的局面,給了他野心得逞的機會,倫理道德被他踐踏,綱常制度被他破壞,毀壞分裂了中央政權。
象董卓這樣開人胸膛,剁人手足,殘酷得吃人不吐骨頭的人,就是殺盡了天下人都不會稱心。
但是就是這樣壞透了的人,對于知名度高的文人學者,還懂得故意表演禮先下土那一套,以便慢慢地、一點一滴地侵淩篡奪東漢政權,所以不要看董卓粗魯殘暴,殺人如麻,他很懂盜竊之道,很懂怎樣去偷盜别人的東西。
”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盜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
——[反仁義也。
議曰:昔仲由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長溝。
當此之時,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以饷溝者。
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擊毀其器。
子路曰:“夫子嫉由之為仁義乎?”孔子曰:“夫禮,天下愛天下,諸侯愛境内,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
過其所愛,是曰侵官。
”
漢武時,河間獻王來朝,造次必于仁義。
武帝色然難之,謂曰:“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王其勉之!”王知其意,歸即縱酒。
由是言之,夫仁義兼濟,必有分乃可。
故屍子曰:“君臣父子,上下長幼,貴賤親疏,皆得其分曰理。
愛得分曰仁。
施得分曰義。
慮得分曰智。
動得分曰适。
言得分曰信。
皆得其分而後為成人。
”
由是言之,跖徒之仁義非其分矣。
]
【譯文】
從董卓這類人對有文化學識的人都知道籠絡利用看來,仁義禮智信這些原則,好人要想成功,需要用來做依據;壞人要想成功,也不能違反這些原則。
可是天下到底好人少,壞人多,所以好人用這些原則做好事,給天下衆生帶來的利益少,壞人用這些原則做壞事,給天下衆生帶來的災禍就多了。
這就是仁義的反作用。
我們再舉例來讨論這個問題。
[從前孔子的學生子路去邵這個地方做行政長官,當時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季家手裡,季氏想在五個月内開通一條運河。
這對老百姓來說,太苛刻了。
而這條運河正好在子路管轄的行政區内,為了鼓勵民工幹活,子路就掏自己的腰包,還把家裡的糧食弄來做飯給大家吃,以補工程費用的不足。
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的飯倒掉,把鍋竈、飯碗毀掉。
子路大發脾氣,跑回去找孔子吵架:“你天天教導我們做好人好事,教我們行仁義,現在我這樣做了,你又叫子貢來搗亂,是不是嫉妒我們呀?”孔子說:“子路,你好胡塗啊中國的文化倫理是什麼你知不知道?當皇帝的人說他們愛普天下的老百姓,是因為他們把天下當作是自己的;當諸侯的說他們愛境内的老百姓,是因為他們把自己所管轄的領地當作是自己的;當了大夫的,隻管自己職責範圍以内的事;普通老百姓,隻愛自己的妻子兒女。
如果超過了各自的範圍幹預别人的事,雖然你一片好心,也不得好報,因為你侵犯了别人的權力。
”
漢武帝的時候,封在河間的獻王劉德到長安朝見漢武帝,穿着打扮、言談舉止、進退起居都很規矩,很得體,很有禮貌。
漢武帝看到以後,場面上裝出贊許的樣子,内心卻很不高興,于是對獻王說:“湯武當年起來鬧革命,根據地不過才七十裡大,文王也不過是以方圓百裡的地方打的天下。
你現在管的地方,比他們造反時的領地大多了。
好好幹吧!”
獻王聽了這幾句話,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回去以後,沉緬酒色,一天到晚喝的爛醉如泥,表示胸無大志,以此告訴漢武帝:這一下你總該放心了吧?
我不過是個酒色之徒,哪能跟湯武、文王相比?
由子路和獻王這兩個故事看來,要行仁義、表愛心,普遍地幫助别人,愛部下,愛集體,也要知道自己的本分才行。
一旦超越了自己的職權範圍,不但行不通,而且會招惹禍患。
所以戰國時的法家屍佼在他的著作中說:“君臣父子,上下長幼,不論貴賤親疏,人人都要守本分,這就是理。
對别人能恰如其分地表現愛心,就是仁;恰如其分地施舍,就是義;恰如其分地使用自己的思慮計謀,然是智;恰如其分地做事,就是适;恰如其分地說話,就是信。
總之,一言一行都要曉得自己的本分,都要适可而止,才可以說是成熟了。
”由這個道理看來,前面所說的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