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七 時宜二一

首頁
    計策,那麼陛下你的大事将會失敗”。

    漢王說道:“什麼道理呢?”張良因此提出八條不可以扶立六國後人為王的理由,他說道:“從前商湯讨伐夏桀,之所以把夏桀的後人封在杞地,是因為他預計能夠制夏桀于死命。

    現在陛下能制項籍于死命嗎?這是不可以的第一條;武王攻伐殷纣,馬上用特殊的标志把商容的裡門标示出來,以示對賢者的尊敬;又把箕子從囚徒隊裡放出來,整修比幹的墳墓。

    現在陛下你能夠去整修聖人的墳墓,标出賢者的裡門,到智者的門前去緻敬嗎?這是不可以的第二條;周武王把殷纣存積在巨橋倉的糧食,儲積在鹿台庫的錢貨,賜給貧窮的百姓。

    現在陛下你能夠把你府庫裡的糧食,錢财散給窮人嗎?這是不可以的第三條;伐殷的戰事業已結束,把戰車改為普通官車,把兵器倒轉,頭朝下放置在倉庫中,告示天下不再用兵動武去打仗了。

    現在陛下你能夠放棄武裝去從事文德化教,不再用兵發動戰争了嗎?這是不可以的第四條;把戰馬放到華山的南坡下,告示天下人再不乘馬打仗了。

    現在陛下你能夠放馬南山而再不用馬打仗了嗎?這是不可以的第五條;把牛群放歸林野,向民衆表示不再運輸軍需、屯聚糧草了。

    現在陛下你能夠做到這一點嗎?這是不可以的第六條;況且天下的謀臣說客,别離親人,離開祖墳,告别朋友故人,來追随你的原因,不過早晚盼望獲得一小塊封地。

    現在如果恢複六國的舊秩序,立韓、魏、燕、趙、齊、楚六國的後代,那麼天下四方來的謀士說客,一定會各自歸回老家去侍奉他們自己的主人,跟他們的親人團聚,返回他們的朋友故人那裡。

    這樣,還有誰來幫你取天下呢?這是不可以的第七條;況且楚國目前是無敵于天下的,你立的六國又被它削弱而去附庸它。

    隻有使楚國的力量弱小時才可如此,否則,楚國強大,六國一定會附庸他。

    陛下你又如何能使楚國來臣服你呢?這是不可以的第八條。

    假如你真用了郦食其的計謀,那麼你的大事就完了!”這時漢王正在進餐,聽了張良的論談,中止進食,把吃下去的食物吐了出來,大聲罵郦食其: “臭儒生,幾乎把我的大事都搞糟了!”即刻下達命令,把那些準備為複立六國的印信銷毀。

    這正是形勢與陳涉之時不同所導緻的。

     [漢獻帝時的荀悅說:“确定策略、決定勝負的要則有三,一是“形”,二是“勢”,三是“情”。

    所謂“形”,是指大緻對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等現實情況所進行的衡量對比。

    所謂“勢”,是指具體事件發生時對當事者前進還是後退時機的把握。

    所謂“情”,是指當事者内心的情态。

    因此盡管是策劃同一類事情,必須考慮到三個不同的要素。

    當時,張耳勸說陳勝重新複立六國的後代,為自己樹立朋黨。

    郦食其也采用這一主張遊說漢王,是因為他認為二者是相類似的事情。

    可結局是前者可能成功,後者必定失敗,這是為什麼呢?當時,陳勝起事的時侯,天下人都渴望滅亡暴秦,而且楚、漢相争的局面還沒有出現。

    現在,天下人不一定都想滅亡項羽,況且項羽的能力可以統領六國之衆,使六國的諸侯都跟随聽從于他,像秦朝那樣的局勢卻不可能統領六國。

    所以扶立恢複六國的諸侯,對于陳勝來說,所謂既增加自己的黨援又加速了秦朝的失敗。

    又何況陳勝當時還沒有占據全天下的地盤,這正是用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來給别人施恩德,施舍空頭的恩惠卻獲得真正的利益。

    對于漢王來說,如果也要這樣做的話,這是所謂分割自己的所有去資助敵人,雖設置了虛名卻受到真正的禍害呀。

    以上所說的是相類似的事情卻具有不同的情況。

    ] 【按語】 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決策者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是建立在對敵我情況分析對比的基礎之上的。

    郦食其簡單地效仿商湯、周武王分封亡國之後的曆史故事,勸說劉邦扶立六國之後,說明他沒有認識到由于時代的不同造成具體情況的差異,因而他的錯誤結論被張良正确細緻地分析結果所否定。

     這裡舉一個與文中相類似的例子。

    曾經縱橫歐洲的拿破倫提倡主動出擊,他的戰略戰術可歸納為“攻勢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法國軍隊一直模仿着拿破侖的用兵“版本”,提出除“攻擊外不知其它”。

    直到一戰開始,法軍仍主張:“遇敵即須攻擊”,由于當時具體情況已發生變化,那時是機關槍稱王的時代,防守者依托陣地發揚火力明顯地比運動中占優勢,這使法國的“攻擊萬能論”在戰争伊始就碰了釘子。

    于是法軍的作戰思想又轉變為“防禦萬能”的軍事方針。

     到了二戰開始後,因循守舊的法軍統帥部,還不能正視現代攻擊戰術的進步,他們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馬其頓防線上,結果造成了敗軍亡國的慘劇。

    可以看出,法軍所犯的錯誤和郦食其一樣,他們都是單純以曆史上的經驗教訓為依據,不能根據事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