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八 運命二九

首頁
    是否有智謀的稱天子。

    ’由此看來,決定運命的隻能是人事啊。

    ” 按照荀子、墨子、尉缭的說法,吉兇禍福全在于人。

    周公告誡周成王說: “過去殷中宗治理天下,敬畏、戒懼,不敢荒廢國事,穩坐天下七十年。

    到了殷高宗,兢兢業業地治理殷國,附屬諸邦國,無論大小,從沒有對商表示怨恨的,安享天下五十九年。

    到了祖甲,能了解普通百姓衣食好壞,能使百姓懷念他的恩惠,不欺負鳏寡孤獨的老人,坐天下三十三年。

    自那時起,以後即位的君王,從出生就過着安逸的日子,所想的是怎樣盡情享樂,因而也沒有一個長壽的。

    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才三、四年就死了。

    可歎啊! 繼而為王的人應引以為借鑒。

    ” 《史記·陳世家》說:“陳國,是舜的後裔,周武王把他們封在陳地。

     司馬遷說:舜的仁德,可以說元以複加了,後來傳給夏禹,後代都享受王者的祭祀。

    曆夏、商、周三代,直到被楚國滅掉。

    而田氏從齊國奪取政權,建立的國家傳了好多代。

    ”《南越傳》上又說:“越國雖是不開化的國家,他們的祖先哪裡有大功于百姓呢?可是為什麼能傳國這樣久,經曆了數代人,都曾稱王,到了勾踐甚至争得天下霸主的地位,這大約是大禹的餘烈吧?” 又說:“鄭桓公名鄭友,本是周厲王的小兒子,被幽王任命為司徒。

    鄭友問大史伯說:‘周王族多難多災,我哪裡逃得出滅亡的命運呢?我打算南遊長江,怎麼樣?’太史伯回答說:‘過去祝融高辛氏,得火正,他的功德可大了,但在周代,後裔未有興盛的。

    楚國是他的後裔,周衰落之後,楚國必定興盛起來。

    楚國興盛,可對鄭國不利啊。

    ’鄭桓公說:‘周衰之後,哪些國家會興盛呢?’太史伯回答:‘大約是齊、秦、晉、楚這幾個國家吧。

    齊國姓姜,本是伯夷的後代。

    伯夷曾輔佐帝堯治理天下。

    秦,赢氏,本是伯翳的後代。

    伯翳曾輔佐舜用文德化導萬民。

    以及楚國的先祖都曾對天下有大功。

     周武王把幼弟虞叔封在唐地,這就是晉國。

    那裡地勢險要,以此延續至今。

     如果周朝衰落,這四個國家必然一起興盛起來。

    ’” 按周公、司馬遷、太史伯的說法,國家的興亡和國運的長短,必由其德決定。

    這是概括他講些根本道理,并未講得詳盡具體。

    我曾試加研究,認為所謂命,那是自然的賦與,而德是命的根本。

    偉大的祖先雖然暗中保佑後代,那也是暖味玄遠的。

    但國家興亡、國運長短以德為準是正确的。

    德在過去,命定于現在。

    所以現在的定命,都是由于過去之德。

    這還不是明明白白的道理嗎?命既然由德所決定,那麼吉兇禍福就不在天而在人了。

    命定于現在,聖賢,鬼神也不能改變。

    所以君子隻有盡心盡力修德,為求得到好的命運啊! 這就是關于命運的最深刻的理解。

    ] 《易經》上說:“要窮究天下道理,盡自己之所能,來實現最好的命運。

    ”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

     [趙子評論說:吉兇由人自取,興亡由德而定。

    考察以上種種記載,命運由德行來決定是肯定無疑的。

    如今有些論者,由于堯舜的後代未能承繼帝業,便認為這是由命決定而不是由德決定,這就人錯特錯了。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堯舜身邊那些佐命功臣,必然會有興盛起來的。

    如果堯舜把帝位傳給兒子,那麼功臣的德行便得不到回報。

    為什麼為樣說呢?過去鄭桓公問太史伯:“周朝衰落之後,哪個國家會興盛起來?”太史伯回答說:“過去祝融高辛氏,得火正,他的功德可大了,但在周代,後裔未有興盛的。

    楚國是他的後裔,周衰落之後,楚國必定興盛起來。

    楚國興盛,可對鄭國不利啊。

    ’鄭桓公說:‘周衰之後,哪些國家會興盛呢?’太史伯回答:‘大約是齊、秦、晉、楚這幾個國家吧。

    齊國姓姜,本是伯夷的後代。

    伯夷曾輔佐帝堯治理天下。

    秦,嬴氏,本是伯翳的後代。

    伯翳曾輔佐舜用文德化導萬民。

    以及楚國的先祖都曾對天下有大功。

    周武王把幼弟虞叔封在唐地,這就是晉國。

     那裡地勢險要,以此延續至今。

    如果周朝衰落,這四個國家必然一起興盛起來。

    ”所以,範晔在《後漢書·班固傳·典引》中說:“帝堯(陶唐氏)不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卻傳給了帝舜(有虞氏),帝舜不把帝位傳給兒子商均卻傳給了夏禹。

    周族的先祖稷和商族的先祖契也都是在任帝舜時的佐命功臣時發揚功業的,因此才奠定了後來商湯和周武王的基業。

    由于佐命功臣多,上天才把功業歸于元首,最終授與漢代劉氏。

    ”由此說來,豈能說堯、舜有德無嗣呢? 範晔又說:“西楚項羽的軍隊屠殺漢軍士卒,屍體竟然塞滿了濉河,至使河水為之不流;秦将白起在長平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當時怨憤之聲驚天動地,即使有子遊、子夏那樣的英才,或伊尹、顔淵那樣與聖人相差無幾的有德之士,又怎麼能抗拒得了呢?”于是有人認為命運在于德行的說法有漏洞。

     對于這一看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