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的原因,就是按他們所現有的品質、能力兼容并用他們而已。
”《文子》這些話,是認為聖明的君主不能用先知遠見、博聞強記、傲視别人三事來教化天下。
假如讓百姓都把這作為行動的規範和風俗是行不通的。
如今隻要随其風土人情,以務農耕稼、行軍作戰為教化,娓婉地附合衆人,随同流俗而已。
而不是以獨能獨勇為貴啊。
]所以古代聖明之君随順大道來通過險阻。
[《淮南子》說:“能夠體悟大道的就會安逸而不會走入窮途未路;依仗自己巧妙的一定勞而無功。
有離朱那樣明亮的眼睛,能看清百步之外的縫衣針,卻看不到泉水中的遊魚。
有師曠那樣能分辨各種音調的耳朵,卻聽不到十裡之外的聲音。
所以,任用一個能力強的人,不能把三畝大的宅院治理好;遵循大道的規律,依從大地之自然法則,宇宙六合也不難治理的均衡公正。
這就是順随大道來通過險阻的意思。
]
樹立法度來理順各種差别。
《文子》說:“農民,士大夫,工匠,商人,無論在鄉裡、在州縣,都是有差别的。
農民和農民談論收獲;士大大和士大夫談論品行;工匠與工匠談論巧技;商人和商人談論利潤、價格。
所以士大夫不會失去品行;工匠不會有做不了的活計;農民不會花費無用的氣力,總有所收獲;商人不會折損本錢。
這就是用各安其位的方法來理順各種差别。
]使聰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不互相輕視,能巧的和粗俗的不互相抛棄,這是最好的治理國家的辦法。
所以叔孫通要制定禮儀,漢高祖說:“不會很難吧!”
叔孫通回答說:“禮這種東西,是随着時世人情而制定用來節制虛文的。
”
張釋之對文帝講論治國的道理,文帝說:“講得淺近些,不要有太高深的道理,隻要現在可以施行的就好。
”由此看來,如果治理國家不依從時俗急需的事去做,而以奇異為貴,那就是犯了餓了多日的人讓他等待黃梁米飯和肉食,借給别人金玉珍寶去拯救溺水者一樣的錯誤理論。
[過去,楚國的公輸般,宋國的墨翟,能使木制的飛茑飛上天,但并無實際用途。
漢代的張衡能使車的三個輪子自己運轉而不靠馬的拉力。
魏國的馬鈞能制出會吹蕭的木人。
但假如沒有實際用途,做這些東西,就是廢功損力、勞民傷财,它的害處太多了。
《莊子》說:“朱汗漫跟支離益學習殺龍的技術,花費了千金的學費,但學成之後,卻沒有使用這種技術的機會。
”
《文子》說:“治國的根本在于仁義、禮樂、名法、刑賞,超出這些去弄别的,即使能統括天地,纏繞萬物,卻屬于治國之外的道理,對廣大人民百姓來說,既不能吃,又不能用。
所以古代聖人置之不言。
”由此看來,做事在于切合現實,不應好高骛遠,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道理啊。
]
【按語】
卑政主要講治國要以腳踏實地、切實可行為原則,切忌好高骛遠、脫離實際。
在這方面,我們建國以來,有二次慘痛的教訓,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次是五八年,提出的口号是“超英趕美”,“一大二公”,“跑步進入共産主義”,結果大煉鋼鐵,放高産衛星,把我國經濟拖到破産的邊緣;再一次是十年浩動,口号是“防止資本主義複辟”,“反修防修”,思想上“狠鬥私字一閃念”,物質上“割資本主義尾巴”,結果把我國經濟再次拖向崩潰的邊緣,文化領域也成了一片荒漠。
而改革開放,正是從農村包産到戶,城市工人計件工資,按勞取酬,允許私人經營等這些看似平常、但卻關系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開始,然而卻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取得了建國以來發展速度的奇迹。
《卑政》一文給我們的啟迪是,無論作什麼事,量力而行,實事求是是最重要的。
如你要圓發财的夢想,不要幻想一夜之間腰纏萬貫,建什麼集團公司。
不防先賣大碗茶,擺個地攤;你要當科學家,不要立即就去搞哥德巴赫猜想,夢想一下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而首先要學好最基本的數、理、化。
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緻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