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六 秦策四 或為六國說秦王

首頁
凡是稱王稱霸的,都會成為衆矢之的。說客從戰國初期各個霸主的更替、興衰指明作天下霸主的危機和後患,以說服秦國牢記教訓、打消稱霸的野心。

    或為六國說秦王曰:“土廣不足以為安,人衆不足以為強。若土廣者安,人衆者強,則桀、纣之後将存。昔者,趙氏亦嘗強矣。曰趙強何若?舉左案齊,舉右案魏,厭案萬乘之國二,由千乘之宋也。築剛平,衛無東野,刍牧薪采莫敢窺東門。當是時,衛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從謀曰:‘吾将還其委質,而朝于邯鄲之君乎!于是天下有稱伐邯鄲者,莫令朝行。魏伐邯鄲,因退為逢澤之遇,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從。

    齊太公聞之,舉兵伐魏,壤地兩分,國家大危。梁王身抱質執璧,請為陳侯臣,天下乃釋梁。郢威王聞之,寝不寐,食不飽,帥天下百姓,以與申縛遇于泗水之上,而大敗申縛。趙人聞之,至枝桑,燕人聞之,至格道。格道不通,平際絕。齊戰則不勝,謀則不得,使陳毛釋劍,委南聽罪,西說趙,北說燕,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齊釋。于是夫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以同言郢威王于側纣之間。臣豈以郢威王為政衰謀亂以至于此哉?郢為強,臨天下諸侯,故天下樂伐之也!”

    【譯文】

    有個人從六國的利益角度遊說秦王說:“國土遼闊不足以永保安定,人民衆多不足以逞強恃能。如果認定土地廣闊可永享太平,人民衆多可長盛不衰,那麼夏舛、商纣的後代便能世襲為君。過去趙氏盛極一時,東可以震懾齊國,西可以壓制魏國,除了這兩個萬乘大國,還困住宋國。趙人築起剛平城,使得衛都東門幾乎沒有郊野,衛人連放牧打柴都不敢邁出東門。其時衛國岌岌可危。這時天下遊說之士相與謀劃說:‘如今趙國大有威服天下的氣勢,若不及早有所作為,頃刻之間便危及自身,試問我們又怎甘心質子邯鄲,向趙氏俯首稱臣?’于是有人倡議攻打趙國,諸侯便群起而應。晚上才發出命令,次日清早就行動起來。

    魏惠王出兵攻破邯鄲,在逢澤這個地方主持諸侯會盟,他乘坐夏車,自稱夏王(隐然自诩為中原之主),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迫于威勢,諸侯們不敢不從。

    齊侯聽說這回事後,出兵讨伐魏國。魏國喪師失地,瀕于危亡。魏惠王不得已,帶上重禮向齊侯請罪,表示願意俯首稱臣。諸侯們這才停止對魏國的打擊。

    可是楚威王聽到齊侯有開始稱霸就寝食難安,便統率各路諸侯與齊将申縛大戰于泗水之上,大敗齊軍。趙人乘勢占領枝桑,燕人則出兵攻占了格道,隔絕齊國平際之途。齊國欲戰不能,欲謀不得,隻好以陳毛為使,南下請罪于楚王,同時對趙、燕兩國好言相求,在國内安撫人民,這樣天下諸侯才放棄對齊的窮追猛打。

    積薄漸厚,積少成多,楚威王漸漸得勢,又成為衆矢之的。這難道是因為楚威王政治腐敗、謀略失誤嗎?這是因為楚王好勇逞強、妄自尊大啊!”

    【評析】

    說客依次說出霸主們的次序:趙王——魏惠王——齊侯——楚威王,總結出各國稱霸更替的規律,揭示出凡是稱霸者必是一時的、必有人代替的必然性,說明各國逞強出頭、野心勃勃就會招緻他國的妒羨怨恨、讨伐攻擊的事實。

    在人類曆史和當今國際上,想作全球霸主、世界領袖的國家元首也不少,但他們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原因就在于招惹衆怒、群起而攻之。

    說客說理清楚、邏輯分明,用歸納、舉例法将史實一件一件擺在前面,其中的道理就不言自明。

    中國人一向把謙虛、内斂作為做人的第一美德,民間有“萬事不要強出頭”“槍打出頭鳥”等諺語,成熟的人一定不是鋒芒畢露、處處争強好勝之人。因為強出頭容易招人怨恨和攻擊,你的生活和工作就到處受掣肘、非難,你不但難以可持續發展,而且還有可能身敗名裂。所以在人群中稱霸、好為人師、好為領袖的人,他實際上危機叢生、覆亡在即。我們要以平常心對待功名,畢竟一切皆是過眼雲煙。“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