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七 秦策五 謂秦王

首頁
    戰國時代還沒有受到君臣綱常的禁锢,所以君臣之間信息傳播非常透明,大臣對君主的缺點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最高層的決策非常的民主,廣開言路、對最高層的言論監督可謂非常有力和有效,正因為對最高決策層的時時鞭策和針砭,才能使君主們少犯錯誤、立下不世之功業。

     謂秦王曰:“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

    臣聞,‘王,兵勝而不驕,伯,王約而不忿。

    勝而不驕,故能服世;約而入不忿,故能從鄰。

    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驕也;戰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

    驕忿非伯王之業也。

    臣竊為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與終。

    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瑤殘範、中行,圍逼晉陽,卒為三家笑;吳王夫差栖越于會稽,勝齊于艾陵,為黃池之遇,無禮于宋,遂與勾踐禽,死于幹隧;梁君伐楚勝齊,制趙、韓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後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

    三者非無功也,能始而不能終也。

     “今王破宜陽,殘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國,徙兩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陽侯之塞;取黃棘,而韓、楚之兵不敢進。

    王若能為此尾,則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

    王若不能為此尾,而有後患,則臣恐諸侯之君,河、濟之士,以王為吳、智之事也。

     “《詩》雲:‘行百裡者半于九十。

    ’此言末路之難。

    今大王皆有驕色,以臣之愚觀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

    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國之兵敵,而未能複戰也。

    齊、宋在繩墨之外以為權,故曰先得齊、宋者伐秦。

    秦先得齊、宋,則韓氏铄;韓氏铄,則楚孤而受兵也。

    楚先得齊,則魏氏铄;魏氏铄,則秦孤而受兵矣。

    若随此計而行之,則兩國者必為天下笑矣。

    ” 【譯文】 有人對秦武王說:“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輕視齊、楚,而且待韓國就象對待奴仆,極不禮貌。

    臣聽過這樣的話,勝而不驕是王者作為,敗而不忿是霸主胸襟。

    勝而不驕,故能服衆;敗而不忿,才能與周圍和睦共處。

    現在大王很看重和魏、趙兩國的關系,不惜廣施恩德,可卻淡薄與齊國的交往,這可是驕傲的表現;取得宜陽大捷,就疏遠楚國,這是忿怒的原因。

    驕忿難以成就霸業,臣私下認為大王應當加以深思,不該這樣做。

     《詩經》上說:‘做任何事情總有個開頭,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終。

    ’因此先王要特别注重善始善終。

    過去智伯滅掉範、中行氏,又圍攻晉陽以求滅趙,結果為韓、趙、魏三家所滅;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敗齊國,後來在黃池(地名)主持諸侯會盟,對宋無禮最後為勾踐所擒,死在幹隧這個地方;魏惠王當年更是盛極一時,伐楚勝齊,使韓、趙屈服,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