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秦臣士倉,到那時王後的門庭必定長滿蒿野草,蕭條冷落。
現在在趙國為質的公子異人才德兼備,可惜沒有母親在宮中庇護,每每翹首西望家邦,極想回到秦國來。
王後倘若能立異人為太子,這樣一來,不是儲君的異人也能繼位為王,他肯定會感念華陽夫人的恩德,而無子的華陽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後的依靠。
”陽泉君說:“對,有道理!”便進宮說服王後,王後便要求趙國将公子異人遣返秦國。
趙國不肯放行。
呂不韋就去遊說趙王:“公子異人是秦王寵愛的兒郎,隻是失去了母親照顧,現在華陽王後想讓他作兒子。
大王試想,假如秦國真的要攻打趙國,也不會因為一個王子的緣故而耽誤滅趙大計,趙國不是空有人質了嗎?但如果讓其回國繼位為王,趙國以厚禮好生相送,公子是不會忘記大王的恩義的,這是以禮相交的作法。
如今孝文王已經老邁,一旦駕崩,趙國雖仍有異人為質,也沒有資曆與秦相國親近了。
”于是,趙王就将異人送回秦國。
公子異回國後,呂不韋讓他身着楚服晉見原是楚國人的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對他的打扮十分高興,認為他很有心計,并特地親近說:“我是楚國人。
”于是把公子異人認作兒子,并替他更名為“楚”。
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
異人推辭說:“孩兒自小生長于趙國,沒有師傅教導傳習,不長于背誦。
”秦王也就罷了,讓他留宿宮中。
一次,異人乘秦王空閑時,進言道:“陛下也曾羁留趙國,趙國豪傑之士知道陛下大名的不在少數。
如今陛下返秦為君,他們都惦念着您,可是陛下卻連一個使臣未曾遣派去撫慰他們。
孩兒擔心他們會心生怨恨之心。
希望大王将邊境城門遲開而早閉,防患于未然。
”秦王覺得他說話極有道理,為他的奇謀感到驚訝。
華陽夫人乘機勸秦王立之為太子。
秦王召來丞相,下诏說:“寡人的兒子數子楚最能幹。
”于是立異人為太子。
公子楚做了秦王以後,任呂不韋為相,封他為文信侯,将藍田十二縣作為他的食邑。
而王後稱華陽太後,諸侯們聞訊都向太後奉送了養邑。
【評析】
呂不韋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奇人,他的謀略和口才都是中國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
他憑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爛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終生的榮華富貴。
他是那種善于進行大的策劃、善于實施和完成這個策劃的人,這種人要口才出衆,自己就是自己謀劃的貫徹實施者。
就謀略而言,呂不韋不僅謀得深、算得遠,而且謀得全,算得廣,他共分了四個步驟來進行謀劃:其一,當他看到公子異人時就覺得奇貨可居,是一個能夠赢得整個未來的上佳投資項目,于是他說服異人聽他指揮。
其二,這個“奇貨”要想推銷出去、這份投資由風險轉化為巨大利潤,還是需要作出艱苦的努力和費力的工作。
他不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
他算計到華陽夫人及其弟弟的潛在的、迫切的需要,使華陽夫人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為異人奔走,使秦國開始向趙國要人。
其三,他又遊說趙王,以長遠的利益說動趙王送歸異人。
其四,人接回後,為更上一層樓,他在異人身上下了點工夫,使秦王最終立異人為太子。
呂不韋在兩國間穿針引線、巧妙安排、運籌得當、步步疊進,他真是一個一流的策劃家、設計家。
完成他的這次交易,實際上是個大工程。
要調動事主、接人的秦國、放人的趙國、認兒子的王後、立太子的秦王等等,龐大而複雜,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細緻不可。
尤其讓人佩服的是他的遊說口才,每次他都正中遊說對象的下懷,都能夠使對方欣然接受。
這是因為他能夠深刻地洞察到對方的需求,能夠預期到事情的未來變化,以替對方着想的角度來使對方輕易就範。
說服對方,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将自己置換成對方的過程。
掌控對方的需求,才能投其所好、對症下藥、以為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