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秦國以外的其他六國處在風雨飄搖、危如累卵的殘破狀态,亡國之劫迫在眉睫。
在此種兇險的環境下,如何在政治、軍事上對抗強大的侵略者,如何能夠不亡國滅種,是國家的主政者必須對付的緊急問題。
古往今來,每每面臨亡國之險,就有兩種對策應運而生,一種是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清流派,一種是割地賠款、以空間換時間的主和派、務實派。
到底哪一派能應對國難,我們不妨看看趙國的例子。
文信侯出走,與司空馬之趙,趙以為守相。
秦下甲而攻趙。
司空馬說趙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為尚書,習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習趙事。
請為大王設秦、趙之戰而親觀其孰勝。
趙孰與秦大?”曰:“不如。
”“民孰與之衆?”曰:“不如。
”“金錢粟孰與之富?”曰:“弗如。
”“國孰與之治?”曰:“不如。
”“相孰與之賢?”曰:“不如。
”“将孰與之武?”曰:“不如。
”“律令孰與之明?”曰:“不如。
”司空馬曰:“然則大王之國,百舉而無及秦者,大王之國亡。
”趙王曰:“卿不遠趙,而悉教以國事,願于因計。
”司空馬曰:“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秦必悅。
内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
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存。
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
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
臣請大王約從。
從事成,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實得山東以敵秦,秦不足亡。
”趙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趙,趙賂以河間十二縣,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
今又割趙之半以強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
願卿之更計。
”司空馬曰:“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請為大王悉趙兵以遇。
”趙王不能将。
司空馬曰:“臣效愚計,大王不用,是臣無以事大王,願自請。
”
司空馬去趙,渡平原。
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秦兵下趙,上客從趙來,趙事何如?”司空馬言其為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
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司空馬曰:“趙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
趙王之臣有韓倉子,以曲合于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粉疾賢妒功臣。
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
韓倉果惡之,王使人代。
武安君至,使韓倉數之,曰:“将軍戰勝,王觞将軍。
将軍為壽于前而捍匕首,當死。
”武安君曰:“病鈎,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獲死罪于前,故使工人為木杖以接手。
上若不信,請以出示。
”出之袖中,以示韓倉,狀如杖續,纏之以布。
“願公入明之。
”韓倉曰:“受命于王,賜死軍死,不赦。
臣不敢言。
”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縮劍将自誅,乃曰:“人臣不得自殺宮中。
”過司空馬門,趣甚疾,出門也。
右舉劍将自誅,臂短,不能及,銜劍征之于柱以自刺。
武安君死。
五月趙亡。
平原令見諸公,必為言之曰:“嗟乎,司空馬!”又以為司空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趙非不肖也。
趙去司空馬而國亡。
國亡者,非無賢人,不能用也。
【譯文】
文信侯呂不韋被罷免相國回到封地,他的黨羽司空馬逃往趙國,趙王讓他代理相國。
此時,秦國正調動兵馬進攻趙國。
司空馬對趙王說:“文信侯擔任秦相時,臣是他的下屬,做過尚書一類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國的情況。
如今大王讓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趙國的情況,臣願為大王把兩國先作一番比較,看看誰的勝算大。
大王您看,趙與秦哪一個國家更強大?”趙王答道:“趙國當然沒秦國強大。
”司空馬又問:“以人口而言,哪一國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國。
”又問:“糧食錢币能不能與秦相比?”答:“不能。
”“哪一國政令更嚴明?”“還是秦國。
”于是司空馬說:“既然趙國諸事都不如秦國,那麼面臨的就隻有滅亡了。
”趙王懇求說:“希望先生不要嫌棄趙國,不吝賜教,寡人願意聽從先生的謀劃。
”
司空馬獻策說:“假如大王賂秦以半數國土,秦國兵不血刃便獲此厚利,必大喜過望。
秦一來擔心趙兵作魚死網破之争,二來深恐諸侯率兵來救,秦王必定迫不急待收受獻地。
秦得到土地,欲望得到一時的滿足,便會退兵回國暫作休整,趙國雖然僅剩半壁河山,還足以自存。
秦國收到賄賂日益驕橫,山東諸侯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趙國滅亡就會危及他們自已,他們一定會驚恐不安,從而出兵救趙。
在形勢的推動下,合縱陣線頃刻間就能形成。
臣請求為大王約合各路諸侯,如此,大王名義上失去了半壁河山,實際上卻得到山東各諸侯的援助來共同抗擊秦國,秦國也不難被滅亡了。
”
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