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七 秦策五 文信侯出走

首頁
    說:“不久前秦出兵攻趙,寡人為求自保,曾以河間十二縣賄賂秦國,國土滄喪,兵力削弱,始終逃不脫秦兵的逼迫。

    如今先生又建議割讓半數國土,隻恐秦國因而更加強大,趙國更無力以自保,難免遭受滅亡之禍。

    希望先生再想個計策。

    ”司空馬說:“臣雖然出身于刀筆小吏,累官而積,仍是尚書小官,從來沒有率兵打過仗,我請求帶領趙國的全軍去抗擊秦國。

    ”趙王并不願意讓司空馬掌握軍權。

    司空馬無奈,隻好說:“臣隻有區區愚計,大王不納,臣也沒什麼可能奉獻給大王了,臣請求離開趙國。

    ” 司空馬離開邯鄲,經過平原津。

    平源津令郭遺聽說有遠客自邯鄲而來,便熱情地接待他,向他打聽戰事:“聽說秦兵正在攻打趙國,客人自邯鄲來,請問戰況如何?”司空馬叙述了一遍為趙王設謀圖存而趙王不采納、趙國滅亡隻在朝夕之間的事。

    郭遺說:“那麼客人估計趙國能支持多久?”司空馬說:“趙王若能堅持以武安君李牧為将,可支一年;如果妄殺武安君,滅亡之期,則不出半年。

    我聽說趙王臣子之中有個叫韓倉的,善于阿谀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趙王歡心。

    這個人妒賢嫉能,每每讒害有功之臣。

    如今趙國正是風雨飄搖之時,趙王非親勿用,必聽韓倉之言,武安君下場可想而知。

    ” 韓倉果然向趙王大進李牧的讒言,趙王使人取代李牧統帥之位,令其速返邯鄲。

    然後派韓倉胡亂找茬數落李牧:“将軍得勝歸來,大王向你敬酒賀功,可将軍回敬大王時,雙手緊握匕首,其心叵測,其罪當誅!”武安君急忙分辯說:“臣胳膊患了曲攣之疾,伸不直,而我的身軀高大,跪拜之時不能雙手夠地,臣深恐對大王不敬而觸犯死罪,便叫木工做了一個假臂,大王若是不信,臣可示之于王。

    ”于是從袖中取出假肢給韓倉看。

    那假肢狀如木橛,纏以布條。

    李牧懇求韓倉向趙王加以解釋。

    韓倉卻不理睬,冷言道:“臣隻是受命于王,大王賜将軍死,絕不容恕,我不敢為你多言。

    ”無奈,李牧朝北向趙王遙叩感謝往昔知遇之恩,抽出寶劍準備自殺,可轉念一想:臣子不能自殺于宮中。

    于是他快步走出司馬門。

    當他前行走出門之後,李牧右手引劍自殺,可是胳膊太短,寶劍無法刺透,于是以嘴含劍,将劍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

    李牧死後才5個月,趙國就滅亡了。

     平原令郭遨,每次見到朋友,總為司空馬咨嗟歎惜不已。

    而他又認為,司空馬為秦所放逐并非由于愚魯,離開趙國并非出于無能。

    趙國走了一個司空馬,緻使國家滅亡,可見亡國滅族,并不是沒有賢才輔佐,隻是君主不能用賢罷了。

     【評析】 司空馬的确是個政治賢才,他老成謀國、不為清名所羁絆、不為節氣所累,他所追求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政治效用,他暫時的退讓忍辱和委曲求全的謀略,是為了保存實力和維護更大的利益,如果隻為某種節氣道義甯為玉碎,那麼由于自己的實力不夠隻能導緻全局的崩潰。

    司空馬深深懂得政治的較量就是實力的較量,所以他向趙王反複詢問趙國與秦國的實力對比,要讓趙王感到自己的實力不夠,實力不夠就不能貿然行事,就不能為清名而犧牲,相反地,隻有保存實力、徐圖長計,隻有退縮、忍耐和委曲求全才是正确的抉擇。

     自清朝道光、鹹豐以來,在對外國問題上朝廷中就有主戰的清流派和主和的務實派之分。

    每次都是清流派占上風開戰,但最終慘敗後就叫務實派來收拾殘局。

    晚清李鴻章反對中日開戰,認為實力上遠遠比不上日本。

    結果朝廷中以張之洞為首的清議派占了上風,導緻甲午海戰清軍慘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損失特别慘重。

    日寇侵華時,國民政府還算有點頭腦,沒有死拼決戰,而以保存實力為第一要義,退讓忍辱、以空間換時間,最終換來了抗戰的勝利。

     必要的退卻、一時的道德損失,卻能為保全自己、最終實現目的打下堅實的基礎。

    勾踐被俘吳國,為達返回故國圖謀複仇的政治目的,他不惜犧牲個人人格尊嚴,為吳主作牽馬掃地的苦役,甚至品嘗吳主的糞便,結其歡心。

    雖然手段看起來不近人情常理,有悖世人推重的高潔品行,但此手段中損失了勾踐一時的道德尊嚴,卻赢得了政治目的實現。

     詩人、知識分子當不了政治家,因為前兩者太過審美、太過清高、太不能務實。

    政治上老練的是務實型的政治家,他不看重道義上的清名,他看重的是最終的勝利。

     司空馬給趙王講這些道理算是對牛彈琴,趙王内心也接受不了這種屈辱,所以隻能讓趙國從此在中國曆史上消失了。

    隻可憐那被奸臣陷害的一代名将李牧,死得何等的悲壯和冤屈。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