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的兒子、魏國的盜賊、趙國的逐臣,讓他參與國家大事,不是勉勵群臣的辦法!”
于是秦王召來姚賈問道:“寡人聽說你用秦國的珍寶結交諸侯,可有此事?”姚賈坦承無諱:“有。
”秦王變了臉色說道:“那麼你還有什麼面目再與寡人相見?”姚賈回答說:“昔日曾參孝順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這樣的兒子;伍胥盡忠報主,天下諸侯都願以之為臣;貞女擅長女工,天下男人都願以之為妻。
而臣效忠于大王,大王卻不知道,臣不把财寶送給那四個國家,還能讓他們歸服誰呢?大王再想,假如臣不忠于王,四國之君憑什麼信任臣呢?夏桀聽信讒言殺了良将關龍逢,纣王聽信讒言殺了忠臣比幹,以至于身死國亡。
如今大王聽信讒言,就不會再有忠臣為國出力了。
”
秦王又說道:“寡人聽說你是看門人之子、魏之盜賊、趙之逐臣。
”姚賈仍是不卑不亢:“姜太公是一個被老婆趕出家門的齊人,在朝歌時連肉都賣不出去的無用的屠戶,也是被子良驅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時賣勞力都無人雇用。
但文王慧眼獨具,以之為輔佐,最終建立王業。
管仲不過是齊國邊邑的商販,在南陽窮困潦倒,在魯國時曾被囚禁,齊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業。
百裡奚當初不過是虞國一個乞丐,身價隻有五張羊皮,可是秦穆公任用他為相後竟能無敵于西戎,還有,過去晉文公倚仗中山國的盜賊,卻能在城濮之戰中獲勝。
這些人,出身無不卑賤,身負惡名,甚至為人所不齒,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為知道他們能為國家建立不朽的功勳。
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務光、申屠狄(古代隐士)那樣,又有誰能為國效命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會計較臣子的過失,不聽信别人的讒言,隻考察他們能否為已所用。
所以能夠安邦定國的明君,不聽信外面的毀謗,不封賞空有清高之名、沒有尺寸之功的人。
這樣一來,所有為臣的不就不敢用虛名希求于國君了。
”
秦王歎服:“愛卿說的在理。
”于是仍讓姚賈出使列國而責罰了韓非。
【評析】
在中國這樣一個很重視倫理道德的社會,诽謗他人最常用最狠毒的辦法就是從道德上攻擊他人,當過小偷、騙過女學生、出身卑賤等等,這些東西又都是過去的曆史、查無實據,所以可以信口開河、極盡誣陷之能事,而且對人們的看法判斷影響極大,對當事者的自尊極具威脅性。
象中國曆史上所有的奸臣一樣,韓非用一些無關國事的個人道德問題來污蔑姚賈,事情雖小,卻能輕易地改變秦王對姚賈的信任和看法。
姚賈沒有被權臣的誣陷吓倒、他也深知需要自己來表白來辯解,不然的話誤解會更加嚴重。
他首先說明了自己用珍寶結交諸侯,完全是為了秦國和秦王的利益,根本不是什麼“私交”。
接着列舉姜太公、管仲、百裡奚、晉文公的例子,說明是人才就不怕出身低。
更進一步,他指出能為國出力作貢獻者,并不需要虛名和清名,作為在上者,一定要有講究實效、納污含垢的作風和胸襟。
其實姚賈所指出的不重清名而重功利的作風正是戰國時代的優點所在,那時儒家還沒有列為正統,後代那種道德至上的虛驕之氣還沒有充斥官場,務實精神而非泛道德化為國家增添了活力、為戰國時代成為中華文明的颠峰時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