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果然是戰國時代謀士、說客中出類拔萃的豪傑。
他謀劃時運籌帷幄、指揮自如,顯示出作為領袖的全局眼光和領導能力;遊說時他因勢利導、威逼利誘、雄辯滔滔,展示了他所向披靡、遊刃有餘的鋒利舌鋒。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
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
”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吾将與三國共立之。
’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
蘇秦之事,可以請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惡蘇秦于薛公;可以為蘇秦請封于楚;可以使人說薛公以善蘇子;可以使蘇子自解于薛公。
蘇秦謂薛公曰:“臣聞‘謀洩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
非亟得下東國者,則楚之計變,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與天下也。
”薛公曰:“善。
為之奈何?”對曰:“臣請為君之楚,使亟入下東國之地。
楚得成,則君無敗矣。
”薛公曰:“善。
”因遣之。
謂楚王曰:“齊欲奉天子而立之。
臣觀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
今王不亟入下東國,則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齊奉己。
”楚王曰:“謹受命。
”因獻下東國。
——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謂薛公曰:“楚之勢,可多割也。
”薛公曰:“奈何?”“請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君,以忠太子,使楚王聞之,可以益入地。
”——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謂太子曰:“齊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齊少其地。
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齊,齊必奉太子。
”太子曰:“善。
”倍楚之割而延齊。
楚王聞之恐,益割地而獻之,尚恐事不成。
——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謂楚王曰:“齊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挾太子也。
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權王也。
故臣能去太子。
太子去,齊無辭,必不倍于王也。
王因馳強齊而為交,齊辭,必聽王。
然則是王去仇而得齊交也。
”楚王大悅,曰:“請以國因。
”——故曰可以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謂太子曰:“夫,?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齊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見矣。
楚交成,太子必危矣。
太子其圖之。
”太子曰:“謹受命。
”乃約車而暮去。
——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蘇秦使人請薛公曰:“夫勸留太子者,蘇秦也。
蘇誠非誠以為君也,且以便楚也。
蘇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滅迹也。
今勸太子者,又蘇秦也,而君弗知,臣竊為君疑之。
”薛公大怒于蘇秦。
——故曰,可使人惡蘇秦于薛公也。
又使人謂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蘇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蘇秦也,割地固約者,又蘇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蘇秦也;今人惡蘇秦于薛公,以其為齊薄而為楚厚也。
願王之知之。
”楚王曰。
”謹受命。
”因封蘇秦為武貞君。
——故曰可以為蘇秦請封于楚也。
又使景鯉請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齊權也。
今蘇秦天下必辯士也,世與少有。
君因不善蘇秦,則是圍塞天下士,而不利說途也。
夫不善君者且奉蘇秦,而于君之事殆矣。
今蘇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親,則是身與楚為仇也。
故君不如因而親之,貴而重之,是君有楚也。
”薛公因善蘇秦。
——故曰可以為蘇秦說薛公以善蘇秦。
【譯文】
楚懷王死在秦國時,太子還在齊國充當人質。
蘇秦就對擔任齊相的孟嘗君田文說:“閣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與楚國交換下東國之地呢?”孟嘗君說:“不能這樣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國另立新君,人質便失去了挾持的價值,反而落得不義之名。
”蘇秦說:“不對,楚國一旦另立新君,閣下大可以挾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東國之地與齊,我就為大王殺掉太子這個第一政敵,否則我将聯合秦、韓、魏三國共擁太子為君。
’這樣下東國之地必能到手。
”
蘇秦的這個計謀有多種好處:他可以請求出使楚國;可以迫使楚王盡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國;可以繼續讓楚國多割讓土地給齊國;可以假裝忠于太子,迫使楚國增加割地的數目;可以替楚王趕走太子;可以假裝替太子着想而讓他離開齊國;可以借此事在孟嘗君那裡诋毀自己趁機取得楚國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說動孟嘗君,以自己的計策解除孟嘗君對自己的戒心。
(按:以上都是假設,以下是完成這些假設的實踐)
蘇秦對孟嘗君說:“我聽說,‘計謀洩露不會成功,遇事不決難以成名’。
如今閣下扣留太子,是為了得到下東國之地,如果不盡快行動,恐怕楚人會另有算計,閣下便會處于空有人質而身負不義之名的尴尬處境。
”孟嘗君:“先生說得很對,但是我該怎麼辦?”蘇秦回答說:“我願意為您出使楚國,遊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