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三 齊策六 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

首頁
謀略之學不是教人詭詐,而是讓人抛開政治上的愚蠢和短視、撇棄邪惡和膚淺,歸入正義、光榮和長久的正道。古人深深了解民衆的言論對國家長治久安的積極意義,早已指出那些獨裁、專橫、鉗制言論的君王是絕沒有好下場的。就這樣一個樸素的政治哲理,幾千年來,真正實踐者卻非常之少。

    齊負郭之民有狐纍者,正議,闵王繟之檀衢,百姓不附。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闾,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為政者也,殺之,大臣不親。以故燕舉兵,使昌國君将而擊之。齊使觸子将而應之。齊軍破,觸子以輿一乘亡。達子收餘卒,複振,與燕戰,求所以償者,王不肯與,軍破走。

    王奔莒,淖齒數之曰:“夫千剩、博昌之間,方數百裡,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嬴、博之間,地坼至泉,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當阙而哭者,求之則不得,去之則聞其聲,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齒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當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無誅乎?”于是殺闵王于鼓裡。

    【譯文】

    齊都臨淄有個叫狐?的人背靠城牆而居,他直言批評闵王過失,被闵王殺死在檀衢刑場上,從此百姓心中不再服從闵王;齊國宗室中有個叫陳舉的,因對國事直言不諱,被闵王處死于東城門外,齊國宗族從此與闵王離心背德;司馬穰苴為政素有美譽,也被無故誅殺,大臣們自此不再親近闵王。此時,燕王趁機派昌國君樂毅率領人馬進攻齊國,齊國派觸子帶兵應戰,齊國大敗,觸子隻剩下一輛車子逃跑了。齊将達子收拾殘兵敗将,重整旗鼓,與燕兵苦苦争戰。達子要求闵王對勇赴國難的兵将能有所稿勞,闵王吝啬不與,齊軍再次敗北,闵王無奈逃奔至莒城以避兵禍。

    齊國相國淖齒面見闵王,數說闵王的罪狀:“那次在千乘與博昌之間數百裡的地方,天降血雨,污穢了人衣,此事大王可知?”闵王說:“不知。”“嬴、博之間,大地裂開湧出泉水,大王可知?”闵王又是搖頭。“有人在宮門前啼哭,去尋找則不見有人,走開卻又聽見聲音,大王可知道嗎?”闵王還是說:“不知。”淖齒此時語氣更是強烈:“天下血雨污衣,這是老天示警;地裂出泉,這是大地示警;望宮門而泣,這是人事示警。天、地、人都作了警示,而你卻不加警惕,又怎能不受到天譴呢?”于是,就在鼓裡這個地方殺死闵王。

    【評析】

    幾千年來,多少專制暴君草菅人命、扼殺人的權利、禁锢言論自由,而最終落得身死國滅、遺臭萬年的凄慘下場。當政者的貪婪導緻政治上的短視和弱智,以緻自己違反了政治上的基本規則而不自知,“水可載舟,也能覆舟”,民衆的批評和異議,對一個深通政治基本之道的明君而言,的确是苦口谏言,但對一味講究專權、霸道和獨裁的專制者而言,是萬萬不能容忍的,他之不能容忍,也就決定了他實際上是政治上的最終失敗者,身敗名裂、衆叛親離幾乎是他們最終的結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