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
如今秦王出兵助齊,魏國再不敢出兵平陸;秦齊連橫之勢已定,楚國此刻岌岌可危。
何況即便棄南陽、失平陸,隻要能保全聊城之地,齊國也會一意孤行,在所不惜。
如今楚、魏先後退兵,可燕國的援軍仍然毫無消息,齊國既沒有了外患,就會與你相持下去直至最終定出成敗。
一年之後,我恐怕就見不到将軍之面了。
總之,攻取聊城是秦國既定不變的方略,你切莫舉棋不定。
将軍知道嗎?目下燕國内亂,君臣失措,上下惶惑。
燕将栗腹率領百萬軍隊進攻趙國,卻屢戰屢敗,燕國本是萬乘強國,卻被趙國圍困。
土地被掠奪,國君遭困厄,為天下諸侯恥笑。
現在,大臣不足以倚仗,兵禍連連,國難深重,民心渙散。
燕王正處在心驚膽戰、孤立無援的境地,而你卻能指揮早已疲憊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個齊國的兵馬,已曆一年,聊城現今仍安如磬石,将軍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士兵們饑餓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終沒有背棄你的想法,你确如孫膑、吳起一樣善于用兵。
就憑這兩條,将軍足可成名于天下!
因此,我替你打算,不如罷兵休鬥,保全車仗甲胃,回國向燕王複命,他一定會很高興。
燕國的官吏子民見到你,會如同見到父母一般敬愛熱情,新朋故交會抓着你的胳膊贊揚将軍的赫赫戰功,這樣将軍就會名揚天下。
然後,将軍上可輔佐國君,統制群臣;下可存恤百姓,奉養說客;矯正國弊,改革陋俗,完全能夠建立更大的功名。
如果将軍不願回去,是否能考慮一下抛棄世俗的成見,隐居于齊呢?我會讓齊王賜你封地,與秦國的魏冉、商鞅般富有,代代相襲,與齊并存,這是另一條出路。
這兩者,一是揚名當世;一是富貴安逸,希望你慎重考慮,選擇其中一種。
我還聽說過于看重小節,難以建樹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難以成就威名。
從前管仲彎弓射中桓公的帶鈎,這是篡逆作亂;不能為公子糾死義,這是貪生惜命;身陷囚籠,這是奇恥大辱。
有了這三種行徑,雖鄉民野老也不會與之交往,君主也不會以之為臣。
如果管仲因此困辱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以卑賤的勞作辱沒一生。
可是他卻在身兼三種惡行的情況下,執掌齊國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諸侯會盟,使桓公得以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滿天下,光耀鄰邦。
曹沫是魯國的将軍,三戰三敗,失地千裡。
如果他發誓永遠不離開疆場,不顧後果一意孤行,他一定會戰死沙場,那就不過是一個喪師身殁的敗将而已。
這樣一來,就不能稱為勇士;功名淹沒,不能算是聰明。
可是,他能隐忍三次敗北的恥辱,與莊公重新謀劃。
齊桓公威服天下之後,召集諸侯會盟,曹沫就憑着一柄寶劍,在祭壇之上劫持桓公,從容不迫,義正辭嚴,一朝收回失地,天下為之震動。
他的威名更遠播吳楚而名重後世。
以上說的管仲、曹沫兩個人,并不是不能遵行小節,為小恥而死,隻是他們認為功名未立,壯志未酬,憤而求死是不明智的做法。
所以才決定抛棄憤恨之心,成就一生的功名;忍受一時恥辱,建立萬世功業。
他們的功業可與三王争高低,聲名可與天地共短長,願将軍三思而後行!”
燕将深為折服,答複魯仲連說:“謹遵先生之命。
”于是,背着兵器撤軍回國。
因此說,解除齊兵對聊城的圍困,使百姓免遭刀兵之禍,全是魯仲連的功勞呀!
【評析】
魯仲連的遊說令人頓生豪氣、讓人為之動容、折服。
他非常善于調動人的情感,既善于分析形勢,以時局脅迫燕将就範,又善于激發男人心靈深處的英雄豪情和淩雲壯志,以高尚的事物打動燕将。
一開始魯仲連就單刀直入,抓住燕将死守聊城不敢回國的根本原因不放,指出燕将不要因為讒言造成的一時激憤而失去太多。
緊接着用事實指出齊國一定會非要要攻下聊城不可,以此打消燕将的僥幸心理,用武力威脅燕将必須放棄守城。
威脅完之後,又誇獎燕将如同墨翟、孫膑、吳起一般,讓他心生欣慰、躊躇滿志,并且指出了燕将班師回國後的美好前景。
最後,他用管仲、曹沫的非凡事迹和英雄壯舉,再一次地說明了忍小辱、成大功的必要性,再一次激蕩起燕将心中成大業、立大功的雄心壯志。
整個遊說過程不僅極具說服力,而且形式上非常的壯美,情感上讓人激情蕩漾、極富感染力。
古人具有這般厲害的口才,生為後來者,我們隻有勤學苦練,方能對得起我們的祖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