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八 趙策一 晉畢陽之孫豫讓

首頁
    聶政、荊轲、豫讓是《戰國策》上有名的豪俠之士。

    “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他們為了報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就不惜生命、剛烈永訣,為朋友赴湯蹈火、義無反顧,他們身上體現的古代英雄節義、精神價值,永遠讓後世感佩仰慕。

    将俠客與策士們同置一書,顯示出他們的共同性事:他們都是政治舞台上擁有自由個性、血性勇氣的獨立戰士。

     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範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

    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頭以為飲器。

    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吾其報知氏之仇矣。

    ”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豫讓也。

    刃其曰:“欲為知伯報仇!”左右欲殺之。

    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

    且知伯已死,無後,而其臣至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釋之。

    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

    ”又吞炭為啞,變其音。

    其友謂之曰:“子之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知,則否。

    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讓乃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為故君賊新君,大亂君臣之義者無此矣。

    凡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非從易也。

    且夫委質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懷二心以事君也。

    吾所為難,亦将以愧天下後世人臣懷二心者。

    ” 居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所當過橋下。

    襄子至橋而馬驚。

    襄子曰:“此必豫讓也。

    ”使人問之,果豫讓。

    于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知伯滅範中行氏,而子不為報仇,反委質事知伯。

    知伯已死,子獨何為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以衆人遇臣,臣故衆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襄子乃喟然歎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

    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

    ”使兵環之。

    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

    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

    非所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

    ”遂伏劍而死。

    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譯文】 最初,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給範、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寵信。

    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知伯的土地。

    其中趙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

    這時豫讓逃到山裡說:“唉!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複仇。

    ”于是豫讓就隐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裡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知伯的仇人趙襄子。

    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行刺。

    這時豫讓竟拿出匕首說:“我要為知伯報仇!”衛士拿下他,要殺他,可是趙襄子卻制止說:“這是一位義士,我隻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

    因為知伯死後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