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的合縱國際戰略獲得了一次成功,五國聯合攻打秦國,隻可惜沒有勝利。
人心思變,主帥想與秦國講和,從而撈到封地陶邑。
蘇秦一定要将他的合縱戰略貫徹下去,所以極力制止趙國主帥的連橫舉動。
五國伐秦無功,罷于成臯。
趙欲構于秦,楚與魏、韓将應之,秦弗欲。
蘇代謂齊王曰:“臣以為足下見奉陽君矣。
臣謂奉陽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據宋。
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
秦王貪,魏冉妒,則陶不可得已矣。
君無構,齊必攻宋。
齊攻宋,則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趙助之。
五國據宋,不至一二月,陶必得矣。
得陶而構,秦雖有變,則君無患矣。
若不得已而必構,則願五國複堅約。
願得趙,足下雄飛,與韓氏大吏東免,齊王必無召也。
使臣守約,若與有倍約者,以四國攻之。
無倍約者,而秦侵約,五國複堅而賓之。
韓、魏與齊相疑也,若複不堅約而講,臣恐與國之大亂也。
齊、秦非複合也,必有繲重者矣。
後合與繲重者,皆非趙之利也。
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
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為?臣願君之蚤計也。
天下争秦有六舉,皆不利趙矣。
天下争秦,秦王受負海内之國,合負親之交,以據中國,而求利于三晉,是秦之一舉也。
秦行是計,不利于趙,而君終不得陶,一矣。
天下争秦,秦王内韓于齊,内成陽君于韓,相魏懷于魏,複合衍交兩王,王贲、韓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舉也。
秦行是計也,不利于趙,而君又不得陶,二矣。
天下争秦,秦王受齊受趙三疆三親,以據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舉也。
秦行是計,齊、趙應之,魏不待伐,抱安邑信秦,秦得安邑之饒,魏為上交,韓必入朝秦,過趙已安邑矣,是秦之一舉也。
秦行是計不利于趙,而君必不得陶,三矣。
天下争秦,秦堅燕、趙之交,以伐齊收楚,與韓而攻,是秦之一舉也。
秦行是計,而燕、趙應之。
燕、趙伐齊,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一二月,魏必破矣。
秦舉安邑而塞女戟,韓之太原絕,下轵道、南陽、高,伐魏,絕韓,二周,即趙自消爍矣。
國燥于秦,兵分于齊,非趙之利也。
而君終身不得陶,四矣。
天下争秦,秦堅三晉之交攻齊,國破曹屈,而兵東分于齊,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舉。
秦行是計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齊之已弊,救與秦争戰也;君不救也,韓、魏焉免西合?國在謀之中,而君有終身不得陶,五矣。
天下争秦,秦按為義,存亡繼絕,固危扶弱,定無罪之君,必起中山與勝焉。
秦起中山與勝,而趙、宋同命,何暇言陶?六矣。
故曰君必無講,則陶必得矣。
”
“奉陽君曰:‘善。
’乃絕和于秦,而收齊、魏以成取陶。
”
【譯文】
趙、魏、韓、燕、齊五國聯合攻打秦國,沒有取得成功,罷兵休戰,駐在成臯。
趙國想和秦國講和,楚、魏、韓三國準備響應,但齊國不願這樣做。
蘇秦對齊王說:“我已經為您會見了奉陽君李兌了。
我對奉陽君說:’各諸侯國離散了合縱聯盟去事奉秦國,秦國一定會占據宋國,魏冉一定會妒忌您得到陶邑。
秦王貪得無厭,魏冉又非常妒忌,因此您是不可能得到陶邑了。
假如您不和秦國和解,齊國肯定會進攻宋國。
齊國一旦進攻宋國,楚、魏兩國也必定會進攻宋國,燕、趙二國再助一臂之力。
五國軍隊進攻宋國,不出一兩個月必然拿下陶邑之地。
拿下陶邑然後和秦國和解,秦國即使有什麼變故,那麼您也就沒有什麼憂患了。
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和秦國和解,那麼就希望五國堅守舊約。
希望能由趙國和您擔任聯盟的領袖,和韓國的重臣一起去鼓勵齊王,齊國就肯定不會召回親秦的韓眠。
您就讓我來監督盟約的執行,如果盟國中有違背盟約的,就讓其他四國共同攻打它。
如果五國沒有違背盟約的,而是秦國侵略同盟國家,五國就堅守盟約,共同抗拒秦國。
現在,韓魏兩國和齊國互相猜疑,如果五國不堅守盟約就貿然與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