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組織合縱陣線,說是為了使社稷安定,君主尊貴,兵力強大,名聲顯赫。
現在合縱的國家想要聯合諸侯,結為兄弟,在洹水之濱宰殺白馬,歃血為盟,以示堅守信約。
然而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尚且還有争奪錢财的。
而您卻想依靠欺詐虛僞、反複無常的蘇秦所殘留的計策,這明顯不可能成功。
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國,秦國将發兵進攻河外,占領卷、衍、南燕、酸棗等地,脅迫衛國奪取晉陽,那麼趙國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國;趙國不能南下,那麼魏國也就不能北上聯合趙國;魏國不能聯絡趙國,那麼合縱的通道就斷絕了。
合縱的通道一斷,那麼大王的國家再想不危險就不可能了。
再有,秦國若是挾制韓國來攻打魏國,韓國迫于秦國的壓力,一定不敢不聽從。
秦韓結為一體,那魏國滅亡之期就不遠了,這就是我為大王擔心的原因。
我替大王考慮,不如歸順秦國,歸順了秦國,那麼楚韓必定不敢輕舉妄動;沒了楚韓的侵擾,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國家也一定不會有憂患了。
再說,秦國想要削弱的莫過于楚國,而能抑制楚國的又莫不過魏國。
楚國雖然有富足強大的名聲,但實際上空虛得很;它的士兵雖然多,但大部分容易逃跑敗退,不敢打硬仗;如果出動魏國軍隊向南讨伐,必定能戰勝楚國。
這樣看來,讓楚國吃虧而魏國得到好處,攻打楚國取悅秦國,把災禍轉嫁給别人,安定國家,這可是件大好事啊。
大王如果不聽我的意見,秦兵出動,即使想歸順也不可能了。
而且主張合縱的人大都誇大其辭、不可信賴,他們遊說一個君主,出來就乘坐那個君主賞賜給他的車子,聯合一個諸侯成功返回故國,他就有了封侯的資本。
所以天下遊說之士,沒有不每天都捏着手腕,瞪着眼睛,咬牙切齒地高談闊論合縱的好處,以博得君王的歡心。
君王們接受他們的巧辯,被他們的空話牽動,怎能不頭昏目眩呢?我聽說羽毛多了也可以壓沉船隻,輕的東西裝多了也可以壓斷車軸,衆口一詞足以熔化金屬,所以請大王仔細考慮這個問題。
”
魏王說:“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錯了。
我願意做秦國東方的藩臣,給秦王修建行宮,接受秦國的封賞,春秋兩季貢獻祭品,并獻上河外的土地。
”
【評析】
這次蘇秦與張儀的論辯,看來還是以張儀獲勝而告終。
張儀的連橫遊說向來以暴力威脅為後盾,大肆渲染秦國武力侵略的嚴重後果,讓弱國的國君膽戰心驚。
如果說蘇秦在進行鼓舞鬥志的工作的話,那麼張儀就在進瓦解鬥志的工作。
同是一個魏國,在蘇秦看來既有地緣優勢,又實力雄厚、足以與秦國抗衡;在張儀口中卻變得勢單力薄,地理上也處于四分五裂的位置,惟有侍奉秦國别無出路。
語言對事實的改變、颠倒作用如此巨大,以緻魏王左右搖擺、無所适從。
同是合縱,在蘇秦看來必能形成抗衡強秦的聯盟和戰略,在張儀看來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終究會成為一盤散沙。
曆史的發展似乎證明了張儀的洞見,但無論勝敗,蘇秦和張儀的雄辯都值得千古傳誦、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