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戰,所謂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勝之理,則我且固守,待敵有可勝之理,則出兵以擊之,無有不勝。法曰:“知不可勝,則守。”①
漢景帝時,吳、楚七國反②,以周亞夫③為太尉,東擊吳、楚七國。因自請于上曰:“楚兵剽輕④,難與争鋒,願以梁⑤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許之。亞夫率兵既會兵荥陽⑥,吳方攻梁,梁急,請救于亞夫。亞夫率兵東北走昌邑⑦,堅壁而守。梁王使使請亞夫,亞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書于景帝,帝诏亞夫救梁。亞夫不奉诏,堅壁不出,而使弓高侯⑧等将輕騎絕吳、楚兵後食道。吳、楚兵乏糧,饑,欲退,數挑戰,終不出。夜,亞夫軍中驚亂,自相攻擊至于帳下。亞夫堅卧不起,頃之,自定。後吳奔壁東南陬⑨,亞夫使備西北。已而,吳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楚兵饑,乃引兵退。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之。吳王濞棄其軍,與壯士數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⑩。漢兵因乘勝追擊,盡虜之,降其郡縣。亞夫下令曰:“有得吳王者,賞千金。”月餘,越人斬〔吳王〕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⑾,而吳、楚悉平。⑿
①知不可勝,則守:語出《孫子兵法·形篇》,但與孫子原文略異,原文是:“不可勝者,守也。”
②吳、楚七國反:西漢初年,高祖劉邦為鞏固劉氏家族的最高封建統治地位,大封同姓子弟為王。受封的諸侯王,在其封國之内,有自行收取租賦、煮鹽鑄錢的權力,因而逐漸形成與中央政權相抗衡的獨立王國。到文、景二帝時,先後采納賈誼、晁錯建議,實行削弱王國封地的措施,以加強中央集權。這就激起諸侯王的嚴重不滿。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東王劉雄渠、膠西王劉卯、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等,以誅晁錯為名,發動大規模武裝叛亂。後為中央政府先後平定。
③周亞夫:西漢名将。漢初大将周勃之子,初封條侯,文帝時受命駐軍細柳(今陝西鹹陽西南),在防禦匈奴貴族進攻的鬥争中,軍功卓著,治軍嚴整。景帝時因率軍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有功,升任丞相。
④剽輕:謂勇猛輕捷。
⑤梁:即梁國,西漢初所封諸侯國之一。
⑥荥陽:地名。位于今河南荥陽東北。
⑦昌邑:屬梁地,位于今山東金鄉西北。
⑧弓高侯:馬本及諸本皆脫“弓”,今據史補。弓高侯,即韓王信之子頹當。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頹當自匈奴歸漢,被封為弓高侯。弓高,縣名,位于今河北阜城南。
⑨陬(zōu):意同隅,角落。
⑩丹徒:地名。位于今江蘇鎮江東南。
⑾三月: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七月”,今據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绛侯周勃世家》,又見于《漢書·周勃傳附周亞夫》。
【譯文】
大凡戰争中所說的防守,是指在了解了己方情況後所采取的作戰行動。就是說,當了解到自己沒有立即戰勝敵人的條件時,我就堅守不與敵人交戰,等到敵人出現可以被我戰勝的條件時,就不失時機地出兵進攻它,這樣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了解到自己不能立即戰勝敵人時,就要采取防守作戰。”
西漢景帝時期,吳、楚等七諸侯國發動武裝叛亂,景帝命以周亞夫為太尉,率軍東向進擊吳、楚等七國叛軍。周亞夫因此而親自請示景帝說:“楚國等軍隊兇悍輕捷,一時難以與它正面交鋒。我打算暫時把梁國舍棄給他們,但要派兵斷絕他們的運糧道路,這樣才可以制服它。”景帝同意了這個意見。周亞夫受任後調集部隊至荥陽時,吳國軍隊正在進攻梁國,梁國危急乃向周亞夫請求援救。周亞夫卻率軍進至東北方向的昌邑,高築壁壘而堅守不出戰。梁王派遣使者前往請求亞夫出援,亞夫以采取堅守不出的戰略為有利,而不肯前往救援梁國。梁王無奈,又上書于景帝,景帝诏令周亞夫救援梁國,亞夫拒不奉命,仍然堅守壁壘而不出兵救梁,同時卻派遣弓高侯韓頹當等人率領輕騎切斷了吳、楚軍後方的運糧道路。吳、楚軍由于缺糧饑餓,想要退兵,并多次向亞夫部隊挑戰,但亞夫始終堅守壁壘而不出兵應戰。一天夜裡,亞夫軍營突然驚亂,互相攻擾,竟至鬧到亞夫帳前,但他卻不動聲色地靜卧不起。不一會,驚亂自息,部隊重新穩定下來。其後,吳軍奔襲亞夫軍營的東南角,周亞夫卻令部隊防備西北角以調動敵人就範。不久,吳軍精銳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但卻無法攻入。吳、楚軍實在饑餓難奈,便引兵撤退了。周亞夫乘機出動精銳部隊跟蹤追擊,大破吳軍。吳王劉濞丢棄大部隊,隻帶數千名精壯親兵逃走,逃往江南的丹徒,企圖負隅頑抗。漢軍乘勝追擊,全部俘獲了劉濞所丢棄的部隊,降服了吳國所轄之郡縣。周亞夫下懸賞令說:“有誰能抓獲吳王的,重賞千金。”一個多月以後,東越人便斬了吳王首級前來報功請賞。此役,周亞夫率軍同叛軍相攻守曆時三個月,吳、楚叛亂就被全部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