⑿強川口:因強水出陰平西北之強山,故名強川。
⒀雍州:即雍州刺史諸葛緒的代稱。
⒁橋頭:地名。
位于今甘肅文縣東南。
⒂孔函谷:山谷名。
位于今甘肅舟曲東,亦即白龍江谷。
⒃趣(cù):謂急速,趕快。
⒄陰平:古縣名。
西漢置。
位于今甘肅文縣西北。
因其地處摩天嶺之陰而得名,是隴南入蜀的必經之路,東經陽安關可通漢中,南出江油、涪縣可達成都。
⒅邪徑:謂險僻小路。
⒆漢德陽亭:西漢時的故亭,東漢時因亭置縣。
位于今四川劍閣西北。
⒇涪:即涪縣,位于今四川綿陽東北。
(21)成都:馬本及唐本作“城都”,今從王本和汪本。
成都,三國蜀都,今屬四川。
(22)方軌:謂平坦的大道。
(23)軍志:猶言兵書。
這裡指《孫子兵法》。
(24)橋閣:亦稱棧圖,謂棧道,即在險絕之處,鑿崖架木,以為通道。
(25)匮(kuì):缺乏,困難。
(26)推轉而下:外力助推使之滾動而下。
(27)魚貫:像水中魚遊一樣先後接續不斷。
(28)江油:地名。
位于今四川江油北。
(29)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字思遠。
蜀後主時,任騎都尉、行都護衛将軍平尚書事等職。
鄧艾率軍自陰平入蜀,瞻督軍進至涪縣不前,緻艾軍得以越過馬閣山險,直趨成都。
瞻自涪退軍綿竹後,與艾軍交戰中兵敗被殺。
30)綿竹:位于今四川綿竹東南。
(31)雒:馬本及唐本皆誤作“漢中”,今據史校改。
雒,即雒縣,廣漢郡治所,位于今四川成都北。
(32)劉禅:三國蜀後主。
劉備之子,字公嗣,小字阿鬥。
初由諸葛亮輔政,亮卒後,他任用宦官黃皓,朝政日趨腐敗。
炎興元年(公元263年)魏軍迫近成都,他被迫出降,後被封為安樂公。
(33)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譯文】
大凡戰争中所說的用“奇”,指的是進攻敵人所無防備之處,出擊敵人所未意想之時。
在與敵人交戰之際,要采用驚擾其前而掩襲其後,聲沖其東而實擊其西的佯動戰法,使敵人迷茫失主而不知道怎樣進行防備。
這樣作戰,就能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敵人有虛弱之點,我就一定采取出奇制勝戰法襲擊它。
”
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元帝曹奂下诏命令各路魏軍征伐蜀國,大将軍文王司馬昭擔任總指揮,他派遣征西将軍鄧艾率部牽制蜀将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部截擊妻維,使其不能退回蜀國内地。
鄧艾則派天水郡太守王颀等将率部直接進攻姜維營壘,隴西郡太守牽弘從前面進行攔擊,金城郡太守楊欣率部迂回甘松嶺以側擊姜維背後。
姜維聽說魏将鐘會所率諸軍已經進入關中,于是引兵退還。
魏将楊欣等率部跟蹤追擊到強川口,雙方展開激戰,姜維戰敗退走。
姜維聽說雍州刺史諸葛緒所部已經駐屯橋頭截斷了道路,便從孔函谷進入北道,打算從雍州刺史諸葛緒軍背後繞過回蜀。
諸葛緒獲悉了姜維的行動企圖後,立即退兵三十裡。
姜維率軍進入北道三十裡時,聽說諸葛緒軍已經退卻,便又引軍折回,從橋頭通過,諸葛緒也就随即急速返回進行攔截,但遲到一天而未趕上。
姜維于是引兵向東退卻,回到劍閣進行防守;魏将鐘會率兵進攻姜維,但沒有能夠取勝。
鄧艾這時上書獻策說:“如今敵人已遭到挫折,我們應當乘勢追擊,從陰平小路經過漢時德陽亭直插涪城,也就是從劍閣以西百餘裡繞道而進,前出至距成都三百裡的地方,采用出奇制勝戰法直搗敵國腹心地區。
那麼,防守劍閣的姜維軍必定回援涪城,鐘會所部就可從大道長驅直進;如果劍閣的姜維軍不回援,則接應涪城的援兵就很少了。
兵書上說'進攻敵人所無防備之處,出擊敵人所未意想之時'。
現在我們如能奇襲敵人空虛之處,擊敗蜀軍則是必然之勢。
”(是年十月)鄧艾率軍從陰平道進軍通過了七百餘裡的無人地區,他們鑿山開路,架設棧道;由于山高谷深,進軍極為艱難,糧運将斷,幾乎陷入絕境。
鄧艾親自以氈裹身,從山上翻滾而下;将士們都攀樹木爬懸崖,如同水中遊魚一個接一個地前進。
鄧艾部隊先期進至江油城,該地蜀軍守将馬邈不戰而降。
蜀國衛将軍諸葛瞻獲此消息後,把部隊從涪城撤往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軍。
鄧艾派遣其子鄧忠率部進攻蜀軍右翼;司馬師纂率部進攻蜀軍左翼。
但鄧忠和師纂出戰不利,都退了回來,并且說:“敵人不可戰勝。
”鄧艾一聽大怒,說:“生死存亡之分界,就在今天這一仗,哪有什麼不可戰勝之說!”鄧艾怒責鄧忠和師纂等人,并要将他們斬首示衆。
鄧忠和師纂趕緊重新出戰,結果大敗蜀軍,擊斬諸葛瞻和尚書張遵等人,乘勝進抵成都城北之雒縣。
在魏軍兵臨成都的形勢下,蜀國後主劉禅被迫派出使者向鄧艾請降,魏軍于是滅亡了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