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戰,所謂奇①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
交戰之際,驚前掩後,沖東擊西,使敵莫知所備。
如此,則勝。
法曰:“敵虛,則我必為奇。
”②
三國魏景元四年③,诏諸軍征蜀,大将軍司馬文王④指授節度,使鄧艾⑤與蜀将姜維⑥相綴連⑦;雍州刺史諸葛緒邀維,令不得歸。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維營,隴西太守牽洪⑧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詣甘松⑨。
維聞鐘會⑩諸軍已入漢中⑾,退還。
欣等蹑于強川口⑿,大戰,維敗走。
聞雍州⒀已塞道,屯橋頭⒁,從孔函谷⒂入北道,欲出雍州後。
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裡。
維入北道三十裡,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⒃截維,較一日不及。
維遂東還守劍閣。
鐘會攻維,未能克。
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從陰平⒄由邪徑⒅經漢德陽亭⒆趣涪⒇,去劍閣西百裡,去成都(21)三百裡,奇兵沖其腹心。
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22)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23)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24),山高谷深,至為艱難,糧運将匮(25),頻至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26),将士皆攀木緣崖,魚貫(27)而進,先登至江油(28),蜀守将馬邈降。
蜀衛将軍諸葛瞻(29)自涪還綿竹(30),列陣待艾。
艾遣其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
忠、纂戰不利,并退還,曰:“賊未可勝。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斬之。
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31)。
劉禅(32)遣使請降,遂滅蜀。
(33)
①奇:與下篇《正戰》之“正”構成一對相反相成的軍事術語。
“奇正”論,乃是我國古代兵家研究克敵制勝的一種軍事辯證理論。
“奇正”之說雖最早見于《老子》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但作為完全意義上的軍事理論則始見于《孫子兵法·勢篇》:“三軍之衆,可使畢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孫子這裡雖然既強調了奇正二者相區别的一面,也肯定了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的一面,但對奇正概念的内涵卻未展開論述。
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膑在繼承其先世孫武的軍事思想基礎上,對“奇正”論有了創新性的闡發。
他在《孫膑兵法·奇正篇》明确指出:“同,不是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
”又說:“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
”可見,“正”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變化的;在正常情況下是“正”者,在特殊情況下可變為“奇”,反之亦然。
“奇正”理論在戰争中的廣泛應用,大體上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擔任警戒守備任務的部隊為正,擔任機動出擊的部隊為奇;箝制敵人的部隊為正,突出敵人的部隊為奇。
在作戰方式上,正面進攻為正,側翼迂回為奇;明攻為正,暗襲為奇。
在戰術變換上,一般戰法為正,特殊戰法為奇;常法為正,變法為奇,等等。
本篇所講的“奇”,是就戰術戰法而言。
②敵虛,則我必為奇: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中。
意思是,發現敵人有虛弱之點,我就采用出奇制勝戰法襲擊它。
③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
景元,是魏元帝曹奂的年号。
④司馬文王:即魏将司馬懿之子司馬昭。
馬本及諸本皆作“司馬宣王”(即司馬懿),顯誤。
魏火蜀之戰是在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此時,宣王司馬懿已故去十二年(即亡于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
故據史校改。
⑤鄧艾:三國魏将。
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東北)人,字士載。
初為司馬懿掾屬,建議屯田兩淮,廣開漕渠,發展生産。
後升任征西将軍,與蜀将姜維相拒。
景元四年同鐘會分軍滅蜀。
後為鐘會誣告以謀叛罪被殺。
⑥姜維:三國蜀将。
原為魏将,後歸蜀漢,為諸葛亮所器重,授任具為征西将軍。
亮死後,他繼領其軍,官至人将軍,率師多次攻魏無功。
魏攻蜀之戰,他堅守劍閣抗擊魏軍主力。
蜀主劉禅出降,他被迫降于魏将鐘會。
後鐘會叛魏,他僞與聯結,企圖乘機複蜀,事敗被殺。
⑦綴連:本謂連結,這裡指保持接觸以吸引對方。
⑧牽洪:人名,原作“牽弘”,《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父諱(“弘殷”之“弘”)而援引時改“弘”為“洪”。
⑨甘松:即甘松嶺,位于今甘肅疊部東南。
⑩鐘會:三國魏将。
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字士季。
魏大将軍司馬昭的重要謀士,官至司徒,封東武亭侯。
魏火蜀之戰時,他任鎮西将軍,率主力十二萬進攻漢中,繼攻劍閣受阻。
滅蜀後,因叛魏被殺。
⑾漢中:郡名。
秦置。
三國時屬蜀,後為魏攻占,治所南鄭(今陝西漢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