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與敵戰,其将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其軍可敗。法曰:“利而誘之。”①
春秋楚伐絞②,〔軍其南門〕。莫敖③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捍采樵者④以誘之。”從之。絞獲三十人。明日,絞人争出,驅楚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⑤
①利而誘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絞: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位于今湖北鄖縣西北。
③莫敖:馬本及唐本皆誤作“莫數”,今據史校改。莫敖,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掌軍政大權之官,相當于别國的司馬。
④請無捍采樵者:馬本及唐本皆作“請無行采樵者”;王本及汪本則作“請行采樵者”,都與原義不符,故據史校改。此句意思是:請派出不設保衛的砍柴人。捍,保衛;采樵者,砍柴人。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傳·桓公十二年》。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敵将愚頑而不知機變,可以用小利來引誘它上鈎;敵人貪圖小利而不曉危害,可以埋設伏兵來襲擊它。這樣,敵人就可以被打敗。誠如兵法所說:“敵人貪婪好利,就用小利引誘它。”
春秋時期,楚國進攻絞國,軍隊進駐于絞城之南門。楚國的莫敖屈瑕向楚王建議說:“絞國地小而人輕佻,輕佻就缺少謀略。因此,請大王派出一些不設衛兵保護的砍柴人,以此來引誘絞人就範。”楚王采納了屈瑕的建議。這樣,絞軍便輕而易舉地捕獲了楚軍三十名砍柴人。第二天,絞軍又争相出城,于山中追逐楚軍砍柴人。楚軍預先守候在絞城北門,并埋設伏兵于山下,結果大敗絞軍,與絞國簽訂了城下之盟而勝利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