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卷 危戰

首頁
    凡與敵戰,若陷在危亡之地,當激勵将士決死而戰,不可懷生,則勝。

    法曰:“兵士甚陷,則不懼。

    ”① 後漢将吳漢②讨公孫述③,進入犍為④界。

    諸縣皆城守。

    漢攻廣都⑤,拔之。

    遣輕騎燒成都⑥市橋,武陽以東諸小城皆降。

    帝⑦戒漢曰:“成都十餘萬衆,不可輕也。

    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争鋒。

    若不敢來,公須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

    ”漢不聽,乘利遂自将步騎二萬餘人進逼成都,去城十餘裡,阻江⑧北為營,作浮橋,使别将劉尚将萬餘人⑨屯于江南,相去二十餘裡。

    帝大驚,責漢曰:“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既輕敵深入,又與尚别營,事有緩急,不複相及。

    賊若出兵綴公,以大衆攻尚,尚破,公即敗矣。

    幸無他者,急率兵還廣都。

    ”诏書未到,述果遣其将謝豐、袁吉将衆十餘萬出攻漢;使别将〔将〕萬金人劫劉尚,今不得相救。

    漢與大戰一日,兵敗走入壁,豐圍之。

    漢召諸将厲⑩之曰:“吾與諸将逾越險阻,轉戰千裡,所在斬獲,遂深入敵地,今至城下,而與尚二處受圍,勢既不接,其禍難量。

    欲潛師⑾就尚于江南禦之。

    若能同心協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如其不然,敗必無餘。

    成敗之機,在此一舉。

    ”諸将皆曰:“諾。

    ”于是,飨士秣馬,閉營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煙火不絕,夜銜枚引兵與尚合軍。

    豐等不覺,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

    漢悉兵迎戰,自旦至哺,遂大敗之,斬謝豐、袁吉。

    于是,率兵還廣都,留劉尚拒述,具以狀聞,而深自譴責。

    帝報曰:“公還廣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擊公。

    若先攻尚,公從廣都五十裡悉步騎赴之,适當值其危困,破之必矣。

    ”于是,漢與述戰于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遂軍于郭中。

    述自将數萬人出城大戰,漢使護軍高午、唐邯将銳卒數萬擊之。

    述兵敗走,高午奔陣刺述,殺之。

    旦日城降,斬述首傳送洛陽。

    蜀遂平。

    ⑿ ①兵士甚陷,則不懼: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②吳漢:東漢大将。

    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子顔。

    王莽末年,亡命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以販馬為業。

    後歸劉秀,任偏将軍、大将軍。

    劉秀稱帝後,升任大司馬,封舞陽侯。

     ③公遜述: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子陽。

    王莽時期,任蜀郡太守。

    東漢初,起兵據益州稱帝,成為反對東漢中央政權的地方割據勢力。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被吳漢率軍平定。

     ④犍為:郡名,西漢冒。

    東漢時,郡治在武陽(今四川彭山東)。

     ⑤廣都:漢置縣。

    位于今四川成都南。

     ⑥成都:今屬四川。

     ⑦帝:指東漢光武帝劉秀。

     ⑧江:西晉以前長江的專稱,凡稱“江”或“江水”者,皆指“長江”。

    本篇這裡指今長江的支流“岷江”。

     ⑨萬餘人:馬本及唐本皆誤作“十餘萬人”,今據史校改。

     ⑩厲:通“勵”,激勵,勉勵。

     ⑾立:史載原作“樹”,《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立”。

     ⑿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吳漢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部隊陷入危亡的境地時,應當激勵全軍将士抱定必死的決心,奮勇殺敵,不可懷有貪生僥幸心理。

    隻有這樣,才能轉危為安,取得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部隊深陷危險境地,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