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卷 勞戰

首頁
凡與敵戰,若便利之地,敵先結陣而據之,我後去趨戰,則我勞而為敵所勝。法曰;“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①

    晉司空劉琨②遣将軍姬澹③率兵十餘萬④讨石勒⑤。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馬精盛,其鋒不可當,且深溝高壘以挫其銳,攻守勢異,必獲萬全。”勒曰:“澹軍遠來,體疲力竭,犬馬烏合,号令不齊,一戰可擒也,何強之有!寇已垂至⑥,胡可舍去,大軍一動,豈易中還⑦!若澹乘我之退,顧乃無暇,焉得深溝高壘乎!此謂不戰而自取滅亡之道。”遂斬谏者。以孔苌為前鋒都督,令三軍後出者斬。設疑兵于山下,分為二伏。勒率兵與澹戰,僞收衆而北。澹縱兵追之,〔勒前後〕伏發,夾擊,澹大敗而退。⑧

    ①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劉琨:晉将。魏昌(今河北定縣南)人,字越石。西晉惠帝時,因其平定東平王司馬懋有功,封廣武侯,官至振威将軍。愍帝即位後,拜司空,任大将軍,都督并、冀、幽三州諸軍事。

    ③姬澹:亦稱“箕澹”。北魏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人,字世雄。官至信義将軍。後率衆歸晉。劉琨以其為前鋒讨石勒,兵敗被殺。

    ④(姬澹)率兵十餘萬:此姬澹所率兵力數,出自《晉書·石勒記上》。但《晉書·劉琨傳》則稱:劉琨“悉發其衆,命澹領步騎二萬為前驅,琨自為後繼”。據此可見,本篇所說的“劉琨遣将軍姬澹率兵十餘萬”之數,當為晉北伐的總兵力數,而非姬澹前鋒軍的兵力數。

    ⑤石勒: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羯族,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字世龍。青年時被掠賣到山東為奴,與汲桑等人聚衆起義。後投漢劉淵為大将。晉元帝大興二年(公元319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史稱“後趙”。石勒敗晉劉琨軍時,仍為漢之大将。

    ⑥寇已垂至: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援又垂至”,今據史校改。

    ⑦豈易中還: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不宜易遠”,今據史校改。此句意謂怎麼容易中途退還。

    ⑧本篇史例出自《晉書·石勒記上》;又見《晉書·劉琨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有利地形已為敵人搶先列陣而占領,我軍在後匆忙趕去交戰,就會因為疲勞被動而被敵人所戰勝。誠如兵法所說:“後到戰場倉促應戰的就疲勞被動。”

    西晉時期,司空劉琨派遣将軍姬澹率兵十餘萬(實為劉琨所發晉軍的總兵力數)進讨石勒。石勒将要率兵抵抗,有人向他建議說:“姬澹兵馬精銳強盛,其鋒芒銳不可當,因此我們應當構築深溝高壘以挫折敵人鋒銳,從而促使雙方攻守形勢發生變化,這樣必定可以獲得全勝。”但石勒卻說:“姬澹部隊遠道而來,已經精疲力竭,實屬烏合之衆,缺乏統一号令,可以一戰将其擒獲,哪裡還稱得上精銳強盛!現在敵人已經來到,怎麼可以放棄這個擊敵的好機會呢?況且大軍一經行動,又怎麼容易中途退還!倘若姬澹乘我們退還之機而襲擊我們,我們将處于自顧不暇的困難境地,哪裡還能構築深溝高壘以抗禦敵人!你的這個建議實質是個不戰而自取滅亡的辦法。”石勒說完便殺了提建議的人,然後派遣孔苌為前鋒都督,明令全軍凡是後出戰者一律處斬。于是搶先于山上設置疑兵迷惑敵人,分别埋伏兩支部隊。石勒親率騎兵正面迎戰姬澹軍,剛一交戰便僞裝兵敗而後退。姬澹揮軍随後追擊,石勒所設伏兵前後奮起,實施夾擊,姬澹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