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卷 遠戰

首頁
凡與敵阻水相拒,我欲遠渡,可多設舟楫,示之若近濟,則敵必并衆應之,我出其空虛以濟。如無舟楫,可用竹木、蒲葦、罂缻①、甕囊②、槍杆之屬,綴為排筏,皆可濟渡。法曰:“遠而示之近。”③

    漢初,魏王豹④初降漢,複以親疾請歸,至國,即絕其河關⑤反〔漢〕,與楚約和。漢王遣郦生⑥往說豹,不聽。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擊豹。〔魏王〕盛兵蒲坂⑦,塞臨晉⑧;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⑨以木罂〔缻〕⑩渡軍,襲安邑⑾。魏王豹驚,帥兵迎戰,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⑿

    ①罂缻(yīngeǒu):罂,一種陶制的盛酒器;缻,同“缶”,一種陶制的炊具。此兩種器具,其形狀均為小口大腹,在渡河無舟的情況下,可以将其與竹木、蒲葦連綴在一起,作為渡河用的飄浮工具。

    ②甕囊:也是一種形如罂狀的盛器。

    ③遠而示之近: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④魏王豹:即魏豹,戰國時魏國貴族子弟。秦滅魏後,與其兄咎皆被貶為庶人。秦末,陳勝起義攻下魏地,立咎為魏王。後咎被秦将章邯擊敗而自殺,豹逃往楚,楚懷王予以援兵收複魏地,被立為魏王。後從項羽入關,被徙至河東郡,封為西魏王。劉邦定三秦,豹叛楚歸漢,不久又叛漢歸楚。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為韓信擊敗被俘,後在荥陽被殺。

    ⑤河關:指黃河渡口臨晉關,後改名蒲津關,故址在今陝西大荔東的黃河西岸。

    ⑥郦生:即郦食其,劉邦的謀士。

    ⑦蒲坂:邑名。即今山西永濟西之黃河東岸的蒲州鎮。

    ⑧臨晉:縣名。故址在今陝西大荔東,與舊關相對。

    ⑨夏陽:縣名。故址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之黃河西岸。⑩木罂缻:即以木押縛罂缻作為渡河工具。一說以木為器如罂缻。

    ⑾安邑:戰國魏都,漢置為縣。位于今山西夏縣西。魏豹據此反漢。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又見《漢書·淮陰侯傳》。

    【譯文】

    大凡與敵人隔河對抗時,我如要從遠處渡河出擊敵人,可多置一些船隻于河邊,僞裝成要從近處渡河的樣子,敵人就必定要集中兵力來阻擊,這樣我便可以從敵人防守薄弱的遠處渡河襲擊敵人。倘若沒有渡河船隻,則可以用竹木、蒲葦、罂缻、甕囊、槍杆等就便器材紮成排筏,都可用以渡河。誠如兵法所說:“打算從遠處進攻敵人,就僞裝成從近處出擊的樣子。”

    西漢初年,魏王豹開始時歸降了漢朝,不久又以母病為辭請求回去探望,一回到封地,立即切斷黃河西岸臨晉關的交通,反叛了漢朝,而與楚國訂約講和。漢帝劉邦派遣郦食其前往遊說魏王豹重新歸順朝廷,但魏王豹執意不聽。劉邦于是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軍進擊魏王豹,而魏王豹則在蒲坂駐紮重兵,封鎖臨晉關。韓信針對此情,就采用增設疑兵之法,擺開船隻,僞裝成要從臨晉渡河的樣子,而以隐蔽前進的主力部隊從夏陽方向乘坐木罂渡過黃河後,徑直襲擊安邑。魏王豹驚慌失措,匆忙領兵迎戰韓信部隊,韓信揮軍奮戰,一舉俘獲魏王豹,平定了魏地,置為河東郡。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