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卷 緻戰

首頁
凡緻敵來戰,則彼勢常虛;不能赴戰,則我勢常實。多方以緻敵之來,我據便地而待之,無有不勝。法曰:“緻人而不緻于人。”①

    後漢建武五年,光武②诏耿弇③,悉收集降附,結部曲④,置将吏,弇帥騎都尉劉歆、泰山太守陳俊将兵而東。張步⑤聞之,使其将費邑軍曆下⑥,又令兵屯祝阿⑦,别于泰山⑧、鐘城⑨列營數十以待之。弇渡河先擊祝阿,拔之,故開圍一角,令其衆得奔歸鐘城。〔鐘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恐,遂空壁亡去。費邑分兵遣其弟費敢守巨裡⑩,弇進兵先脅巨裡,嚴令軍中趣修攻具,〔宣敕諸部〕:後三日〔當〕悉力攻巨裡城。陰緩生口,〔令得〕亡歸,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萬餘人〕來救〔之〕。弇〔喜〕謂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誘緻⑾之耳。野兵不擊,何以城為?⑿”則分兵守巨裡,自帥精銳上岡阪⒀,乘高合戰,大破之,斬邑。既而取首級以示巨裡,城中懼,費敢〔悉衆〕亡歸張步。弇悉收其積聚,縱兵攻諸未下者,平四十餘營,遂定濟南。⒁

    ①緻人而不緻于人: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光武:即東漢光武帝劉秀。

    ③耿弇東漢名将。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伯昭。西漢末,從劉秀起兵,任大将軍。劉秀稱帝後,任建威大将軍,封好畤侯。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奉诏率軍擊滅稱雄于濟南郡地的割據勢力張步。

    ④部曲:本謂中國古代軍隊編制之稱,後又為家仆之稱。本篇這裡指軍隊編制。

    ⑤張步:東漢初地方分裂割據勢力。琅邪不其(今山東即墨西南)人,字文公。新莽末,劉秀起兵,張步亦乘機擁衆據濟南郡地,自稱五威将軍。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曾派使持節授步為東萊太守,但步殺使自立齊王,成為東漢初盤據山東濟南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建武五年為耿弇擊敗投降,後因謀叛被殺。

    ⑥曆下:亦作“曆城”,濟南郡治,位于今山東濟南。

    ⑦祝阿:縣名。故址在今山東濟南西。

    ⑧泰山:郡名。治所奉高,位于今山東泰安東。

    ⑨鐘城:故址在今山東濟南南。

    ⑩巨裡:故址在今山東章丘西。

    ⑾誘緻: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又緻”,今據史校改。

    ⑿野兵不擊,何以城為:此兩句出自《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三》耿弇語,而《後漢書·耿弇傳》則為“今來,适其所求也。”

    ⒀岡阪:據《爾雅》釋義稱:山脊為岡,山坡為阪。岡阪,在這裡可作“山頂”或“制高點”解。

    ⒁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耿弇傳》和《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三》。

    【譯文】

    大凡調動敵人前來與我交戰,就使敵人處于兵勢常虛、被動不利的地位,我軍不為敵人調動去戰,就使我軍處于兵勢常實、主動有利的地位。作戰中,應當采用多種方法調動敵人來戰,我軍憑據有利地形條件而等待敵人,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要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東漢建武五年,光武帝劉秀命令建威大将軍耿弇全部收編投降的士卒,組成建制,置設将吏。然後,耿弇奉命親率騎都尉劉歆、泰山太守陳俊等部隊,東進讨伐割據濟南稱雄的張步。張步獲悉這一消息後,派其部将費邑率兵進駐曆城,又分遣一部兵力屯駐祝阿,又在泰山、鐘城置設數十營壘以防耿弇來攻。耿弇率軍渡過黃河後,首先攻克了祝阿城。在其圍攻祝阿作戰中,耿弇故意留下一個缺口,讓敵衆得以出城逃往鐘城。鐘城守軍聽說祝阿已被攻破,十分恐懼,于是棄城而逃亡。費邑分兵一部令其弟弟費敢率領去守衛巨裡城。

    耿弇揮軍首先進逼巨裡,并且嚴令部隊盡快修造攻城器械,向各部宣告三天後将全力以赴地攻打巨裡城,同時暗中放出一些被俘人員,故意讓他們逃歸後将耿弇預定攻城的日期報告費邑。費邑果然到這一天親率精兵三萬餘人前去援救巨裡。耿弇見此情形,便高興地對部将們說:“我之所以修造攻城器械,為的是誘使費邑前來就範。現在放着這些駐營野外而無防禦設施的敵軍不打,為什麼硬要強攻設防堅固的城池呢?”于是,耿弇分兵一部繼續圍攻和牽制巨裡的敵人守軍,自己親率精銳部隊搶占制高點,以居高臨下之勢與敵交戰,大敗敵軍,擊斬了費邑。然後砍下費邑首級展示給巨裡的守敵,敵人望見後異常恐懼,費敢慌忙逃往據守劇地的張步處。耿弇全部收繳了巨裡城裡敵人所存之軍資糧儲,同時又揮軍繼續攻打尚未攻克的敵軍營壘,先後攻克了四十多座敵人營壘。于是最終平定了濟南地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