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攻城圍邑,若敵糧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則勝。法曰:“兵貴拙速。”①
三國蜀将孟達②降魏,遂領新城太守,未幾,複連吳附蜀以叛魏。司馬懿潛軍進讨,諸将言達與蜀交結,宜觀望而後可。懿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當及其未定③,促④而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吳、蜀各遣将救達,懿乃分兵拒之。初,達與諸葛亮書曰:“宛⑤去洛⑥八百裡,去吾⑦一千二百裡⑧,聞吾舉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時,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将足辦。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将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⑨城三面阻水,達于外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⑩,李輔⑾等斬達首,開門以降。⑿
①兵貴拙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但與原文略異,原文是:“兵聞拙速。”
②孟達:字子度,一字子敬。初事劉璋,後歸劉備,為宜都太守。後叛蜀降魏,被任為新城太守駐兵于上庸城。蜀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伐魏,曾緻書誘達為援,為魏所疑,達懼複叛魏,不久在司馬懿率軍進攻下,為其部下所殺。
③未定:馬本誤作“未足”,今從唐本。
④促:馬本及唐本誤作“偍”,汪本誤作“隄”,今據史校改。促,通“趨”,急速之意。
⑤宛:即宛縣。三國時魏南陽郡治,位于今河南南陽。當時,司馬懿鎮守此地,都督荊豫諸州軍事。
⑥洛:即洛陽,魏國都城,今屬河南。
⑦吾: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吳”,今據史校改。吾,為孟達自言其駐地上庸城。
⑧一千二百裡: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一百二十裡”,今據史校改。
⑨上庸:縣名。故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西南。
⑩旬有六日: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旬月”,今據史校改。⑾李輔:孟達部将。司馬懿率軍圍攻上庸時,他與達甥鄧賢斬達首後開城投降。
⑿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
【譯文】
大凡圍攻城邑的作戰,如果守城之敵糧多兵少,且有外部援助,可以采取快攻速決,就能(乘其外援未到而)取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最為寶貴的是,甯肯指揮笨拙但求速勝。”
三國時期,蜀國将領孟達投降了魏國,于是被任命為新城太守而駐紮在上庸城。但不久,他又聯吳歸蜀而背叛了魏國。魏将司馬懿秘密發兵進讨孟達。當時,衆多将領都說孟達與吳、蜀二國有了聯絡,因此應當首先觀察事态的變化爾後再采取行動。但司馬懿卻說:“孟達是個沒有信義的人,現在正是他與吳、蜀之間相互猜疑的時候,應當趁其猶豫不決之時,迅速把他解決掉。”于是就親率大軍以一天趕行兩天路程的速度,連續行軍八天而抵達上庸城下。此時,吳、蜀兩國也都各自派将統兵前來援救孟達。對此,司馬懿則分别派兵加以抵禦。孟達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給蜀相諸葛亮寫信說:“宛城離洛陽八百裡,而距我這裡有一千二百裡。駐守宛城的司馬懿獲悉我起兵舉事後,必先寫奏表上報洛陽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複回來時,已經一個月時間了。到了那時,我的城防已經加固,諸将所屬部隊都已部署停當。況且,我軍地處深遠而險要,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前來,其他将領來進攻,我就沒有憂慮之事了。”但當司馬懿親自率兵突然來到之後,孟達又趕緊告訴諸葛亮說:“我起兵舉事僅僅八天,司馬懿就率兵來到我的城下,他的行動怎麼這樣神速啊!”上庸城三面臨水,地勢險要,而孟達又于城外構築木栅以加強防禦。司馬懿揮軍渡過河水,沖破木栅,直抵城根,然後分兵八路攻城,僅僅經過十六天時間,孟達的部将李輔等人便殺死孟達,打開城門而投降了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