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與敵戰,若敵人行陣不整,十卒喧嘩,宜急出兵以擊之,則利。法曰:“亂而取之。”①
唐段志玄②從劉文靜③拒屈突通④于潼關⑤,文靜為通将桑顯和所敗,軍營已潰,志玄率二十騎赴之,擊殺數十人而還;還為流矢中足,慮衆心動,忍而不言,更入賊陣者再三。顯和軍亂,大軍因而複振,擊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與諸将追而擒之。〕⑥
①亂而取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段志玄:唐将。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隋末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唐朝建立後,随李世民讨王世充、破窦建德等作戰有功,升任左骁衛大将軍、鎮軍大将軍,封褒國公。
③劉文靜: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肇仁。隋末為晉陽令。李淵于太原起兵,他參與定計。唐朝建立後,任民部尚書,領陝東道行台左仆射。後因不滿位居裴寂之下,李淵聽信裴寂讒言而将其殺害。
④屈突通: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隋朝時任右武候車騎将軍、左骁衛大将軍。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關與李淵部隊作戰中,被段志玄所俘。唐建國後,任兵部尚書,封蔣國公。
⑤潼關:關隘名。位于今陝西潼關縣北,當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
⑥本篇《亂戰》,馬本及唐本均無史例引文,今據汪本《亂戰》補入,其史例出自《舊唐書·段志玄傳》,又見《新唐書·段志玄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行列陣勢紊亂不齊,士卒喧嘩混亂不堪,應當立即出兵進攻它,就有利于我軍取勝。誠如兵法所說:“敵人混亂不堪時,我就乘機攻取它。”
(隋末李淵起兵之初),其部将段志玄随同劉文靜率軍于潼關抵抗隋将屈突通的進攻。劉文靜所部被屈突通的部将桑顯和打敗,軍營已經潰散。這時,段志玄率領二十名騎兵趕來救援,奮力沖殺,擊斬隋軍數十人;但在回身返還之時,腳部為敵人亂箭所傷。因怕引起部衆思想波動,所以段志玄不但忍受傷痛不言,而且三番五次地率先沖入敵陣,奮力拚殺,緻使桑顯和軍大亂,劉文靜部隊士氣重新振作,并乘敵軍大亂,勇猛沖擊,大破之。屈突通兵敗而逃,段志玄與衆将跟蹤追擊,将他活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