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卷 和戰

首頁
凡與敵戰,必先遣使約和。敵雖許諾,言語不一。因其懈怠,選銳卒擊之,其軍可敗。法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①

    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關②,欲以二萬人擊嶢關②,張良④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聞其将多屠、賈子⑤,易以利動。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⑥〔具食〕,且日益張旗幟為疑兵,而使郦生〔持重寶啖秦将⑦。〕”秦将果欲連和〔俱西襲鹹陽⑧〕,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将欲叛,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怠擊之。”沛公乃引兵出擊秦軍,大破之。⑨

    ①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②武關:關隘名。故址在今陝西商南東南。

    ③嶢關:關隘名,故址在今陝西商縣西北,因臨嶢山而得名。自古為關中平原通往南陽盆地的交通要道。

    ④張良:西漢開國功臣。字子房。先世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複韓,曾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秦末農民戰争中,他聚衆歸附劉邦。其後,在滅秦和楚漢戰争中,多所獻策,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漢建立後,封留侯。

    ⑤屠、賈子:即屠夫、商人子弟。賈(gǔ),古指設肆售貨的商人,亦稱“坐商”。

    ⑥五萬人: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萬人”,今據史校改。

    ⑦持重寶啖秦将: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陸賈”,今據史校改。啖(dàn),引誘,利誘。

    ⑧鹹陽:秦朝都城。位于今陝西鹹陽東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又見《漢書·張良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必須戰前先派使者僞與敵人議和;敵人雖然口頭答應講和,但其内部意見并不一緻。這樣,我可乘敵松懈麻痹之隙,選派精銳部隊進攻它,敵軍就可以被打敗。誠如兵法所說:“敵人尚未受挫屈困而主動來講和的,必定是另有圖謀。”

    秦朝末年,全國各地都紛紛起兵反秦。沛公劉邦率軍西向進入武關後,準備用二萬兵力進擊嶢關的秦軍。謀士張良勸告他說:“秦朝的軍隊現在還強大,不可以輕視它。我聽說那裡的守将多是屠夫、商人子弟,這些人是容易以财物利誘所買動的。我希望您暫且留下堅守壁壘,派人先行一步,籌備五萬人的糧食,并在嶢關附近的山上多多張挂旗幟,作為迷惑敵人的疑兵;同時,派遣郦食其攜帶貴重寶物前往嶢關收買秦将。”秦軍将領在郦食其的重利誘惑下,果然叛秦而要與劉邦軍聯合一起西向襲取秦都鹹陽,劉邦打算聽從秦将的意見。但張良及時提醒劉邦說:“這僅僅是秦軍将領想要反叛罷了,恐怕他們的士兵不會服從。士兵一旦不服從,必将給我們帶來危險。因此,不如乘秦将麻痹松懈之隙而出兵襲擊他們。”劉邦于是親率大軍襲擊嶢關,把秦軍打得大敗。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