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戰,若敵衆我寡,暴來圍我,須相察衆寡虛實之形,不可輕易遁去,恐為尾擊。當圓陣外向,受敵之圍,雖有缺處,我自塞之,以堅士卒心。四面奮擊,必獲其利。法曰:“敵若衆,則相衆而受敵。”①
《北史》:魏普泰元年,高歡讨并州刺史②爾朱兆③。孝武帝永熙元年春,拔邺④。爾朱光⑤自長安,兆自并州⑥,度律⑦自洛陽,仲遠⑧自東郡⑨,同會于邺,衆二十萬,挾洹水⑩而軍。歡出頓紫陌⑾,馬不滿二千⑿,步不滿三萬,〔衆寡不敵〕。乃于韓陵⒀為圓陣,連牛驢以塞歸路。〔于是〕将士皆為死志,選精銳步騎從中出,四面擊之,大破兆等。⒁
①敵若衆,則相衆而受敵:語出《司馬法·用衆第五》。但“受敵”原文作“受裹”,義同不改。
②并州刺史: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信都校尉”,今據史校改。
③爾朱兆:鮮卑族。北魏秀容部落首領爾朱榮從子,曾任平遠将軍。榮死後,他據晉陽叛魏進攻洛陽,俘虜了孝莊帝元子攸。後為高歡擊敗自殺。
④邺:即邺城。故址在今河南安陽。
⑤爾朱光:即爾朱天光,爾朱榮從祖兄之子,官至左衛将軍。後在攻邺作戰中被高歡執殺。
⑥并州:州名。治所晉陽,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⑦度律:即爾朱度律,爾朱榮從父之弟。高歡率軍進攻爾朱兆時,他雖引兵赴援,但因與爾朱兆有矛盾,故不戰先退,為高歡所追殺。
⑧仲遠:即爾朱仲遠,爾朱榮的從弟。在其配合爾朱兆進攻高歡作戰中,為歡擊敗,逃往南朝梁,死于江南。
⑨東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滑縣東南。
⑩洹水:亦稱“安陽河”,源于今河南林縣北,東向流經安陽。
⑾紫陌:地名。原名“祭陌”。故址在今河南臨漳西。
⑿二千: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三千”,今據史校改。
⒀韓陵:即韓陵山,位于今河南安陽東北。
⒁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齊本紀上》。
【譯文】
大凡在作戰中,如果敵人兵多我軍兵少,敵人突然對我實施包圍時,我必須在查明敵人衆寡強弱情況後采取行動,不可輕易未經交戰就逃走,這主要怕被敵人尾随追擊。(在力量對比可以迎戰敵人的情況下),我應布列成圓形陣地而外向,以迎戰敵人的圍攻;敵人即使留有缺口處,我軍應當自己把它堵塞,以此堅定士卒拚死一戰的決心,四面奮擊圍攻之敵,這樣就一定能獲得勝利。誠如兵法所說:“敵人如果兵力衆多,就要在查明敵情後,準備在可能被包圍的情況下迎戰敵人。”
《北史》記載:北魏節闵帝普泰元年(公元531年),高歡率兵讨伐并州刺史爾朱兆。孝武帝永熙元年(公元532年)春,高歡便攻占了邺城。這時,爾朱光率軍自長安出發,爾朱兆率軍自晉陽出發,爾朱度律率軍自洛陽出發,爾朱仲遠率軍自東郡出發,企圖四路會師于邺城地區圍攻高歡軍,共有兵力二十萬人,憑據洹水而紮營。高歡領兵自邺南下進駐紫陌,其部隊有騎兵不足二千人、步兵不滿三萬人,雙方兵力相差懸殊。高歡将其部隊于韓陵山布列成環形陣地,又把牛驢連綴一起堵塞了自己部隊的退路。于是,部隊将士都定下了拚死一戰的決心。高歡挑選精銳步騎兵從陣地中突然沖出,四面襲擊圍攻之敵,結果大敗爾朱兆等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