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研究了屬于相同物種的生存機器之間的相互作用——親代的、有性的以及進犯性的相互作用。
不過,在動物的相互作用中,似乎還有一些令人值得注意的方面,顯然并未包括在上述三種範圍之内。
許多動物所具有的群居習性就是其中一個方面。
鳥、昆蟲、魚、鲸魚乃至生活在平原上的哺乳動物,活動總是集結而出,覓食一般成群結隊。
這些集體中的成員通常屬于同一物種,但也有例外情況。
斑馬和角馬就常常混在一起活動,人們有時也可以看到屬于不同物種的鳥類聚集成群。
群居生活可以為一個自私個體帶來各種各樣的好處。
在此,我不打算逐一羅列,隻準備講幾個帶有啟發性的例子。
其中我還要重提我曾在第一章裡列舉過的一些明顯的利他行為的例子,因為我說過這些例子要留待以後再作解釋。
這樣就必然要涉及對群居昆蟲的讨論;事實上,如果避而不談群居昆蟲,對動物利他行為的論述就不可能全面。
最後,在本章拉拉雜雜的内容中,我将談到相互利他行為這個重要的概念,即“于人方便,于己方便”的原則。
動物之所以要聚居在一起,肯定是因為它們的基因從群居生活的交往中得到的好處多,而為之付出的代價少。
鬣狗成群獵食時能夠捕捉到比它們單獨活動時大得多的野獸,盡管捉到野獸後要分食,但對參加集體獵食的每一個自私個體來說還是劃算的。
某些蜘蛛齊心協力織造一張巨大的共有的蜘蛛網,大概也是出于類似的原因。
帝企鵝緊緊地擠在一起是為了取暖。
這是因為相互擠在一起後,每隻企鵝暴露在外界的身體表面要比自己獨處時小得多。
兩條魚在水中遊時,如果一條遊在另一條後面,同時保持一定的傾斜度,它就可以從前面的一條魚所激起的湍流中獲得流體動力方面的好處。
這可能就是魚類成群結隊一起遊的一方面的理由。
如何利用湍流來減輕空氣阻力也是自行車競賽者所熟悉的一種竅門。
鳥類在飛翔時組成V字形可能也是為了這個緣故。
由于飛在最前頭的一隻鳥處于不利地位,因此這些鳥大概要競相避免擔任這個角色。
很可能它們輪流擔任這個不是出于自願的領航員。
這是一種延遲的相互利他行為,這種形式的利他行為我們在本章末将加以論述。
群居生活可能帶來的好處有很多與避免被捕食者吃掉有關。
漢密爾頓在一篇題為“自私獸群的幾何學”的論文裡精辟地提出了這種理論。
為了不緻引起誤會,我要強調指出,他所謂的“自私獸群”是指由“自私個體組成的獸群”。
讓我們再一次從一個簡單的“模式”講起。
盡管模式是抽象的,它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真實的客觀世界。
試設想有一群某一物種的動物正受到一隻捕食者的追捕。
最靠近捕食者的那隻動物往往最先受到攻擊。
對捕食者來說,這種策略是合理的,因為這樣可以節約精力。
但對被捕食的動物而言,這種策略卻産生了一種有趣的後果。
就是說,這群争相逃命的動物每一隻都力圖避免處于最靠近捕食者的地位。
如果這些動物老遠就發現了這隻捕食者,它們隻要逃走就行了。
即使捕食者不露聲色地突然出現,像隐藏在茂密草叢中的猛獸那樣,每隻動物還是能見機行事,盡量避免處于最接近捕食者的地位。
我們可以想象,每一隻被追捕的動物周圍有一個“危險區”。
在這個危險區裡,從任何一點到這隻動物的距離都短于從該點到其他任何一隻動物的距離。
譬如說,如果一群被追逐的動物在移動時形成一個規則的幾何圖形,彼此之間有一定間隔,那麼,每一隻動物(除非它正好處在邊緣上)的危險區大體上是個六邊形。
如果捕食者正好潛伏在個體A的六角形危險區内,個體A就有被吃掉的可能。
處于獸群邊緣上的個體特别容易受到攻擊,因為它們的危險區相對來說不是一個小小的六角形,而是有一個開口端,開口端外一片廣闊地域都是它們的危險地帶。
一個頭腦清醒的個體顯然是會盡量縮小其危險區的。
它尤其盡力避免處于獸群的邊緣地位。
如果它發覺已處于邊緣地位,就會立即采取行動,向中心地區移動。
不幸的是,邊緣上總得有“人”,但就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