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你為我瘙癢,我就騎在你的頭上 · 1

首頁
    一個體而言,這個“人”最好不是它!因此,一群動物在前進時,處于邊緣的個體不停地往中心移動。

    如果這群動物原來是松散的或者是七零八落的,這種向群體中心移動的結果很快就會使它們擠成一團。

    即使我們所講的模式開始時沒有任何聚攏的傾向,被追捕的動物開始時也是随意分散的,但自私的動機将會促使每一個個體試圖把自己擠到其他的個體中間以縮小各自的危險區。

    這樣,集群迅即形成,而且會變得越來越稠密。

     在實際生活中,這種聚攏傾向顯然受到各種阻力的限制,不然的話,這些動物免不了就要亂作一團,弄得筋疲力盡。

    但這個模式還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它說明了即使是一些極其簡單的假說也可以導緻動物傾向于聚攏的結論。

    有人提出一些比較複雜的模式。

    這些模式雖然具有更大的實際意義,但漢密爾頓提出的比較簡單的模式并沒有因此而減色。

    後者有助于我們研究動物聚攏在一起的現象。

     自私的獸群這個模式本身并不容許存在合作性的相互作用。

    這裡沒有任何利他行為,有的隻是每個個體為了私利而利用其他每一個個體。

    但在實際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個體似乎積極地為保護群體裡的夥伴免遭捕食者的襲擊而作出努力。

     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鳥類的警叫聲。

    這種警叫聲使其他個體聞聲逃命,确實起到了警告的作用。

    沒有人認為發出警報的個體是“想要把捕食者的火力”引到自己身上。

    它僅僅讓夥伴知道出現了捕食者——也就是向它們報警。

    但乍看起來,這種行為本身似乎是利他性的,因為它的效果是把捕食者的注意力引到了報警者身上。

    我們可以根據馬勒(P.R.Marler)發現的一個事實作出間接的推論。

    鳥類的這種警叫聲似乎具有某種理想的物理特性:捕食者往往難以發現叫聲來自何方。

    如果讓一位聲學工程師設計一種捕食者難以追蹤的聲音,這種聲音很可能和許多會唱歌的小鳥的天然警叫聲相似。

    在自然界裡,這種警叫聲的形成肯定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我們知道這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很多個體因為它們的警叫聲未臻完善而送掉性命。

    因此,發出警叫聲似乎總是有危險的。

    自私基因的理論必須證明,發出警叫聲具有一種令人信服的優點,足以抵消随之而來的危險。

     事實上這并不是十分困難的。

    在過去,不斷有人指出鳥類的警叫聲其實與達爾文學說“格格不入”。

    結果是為解釋這種現象而挖空心思,虛構各種理由已成為人們的一種遊戲。

    于是我們今日面對如此之多的言之成理的解釋而莫衷一是。

    顯而易見,如果鳥群中有些個體是近親,促使個體發出警叫聲的基因在基因庫中準能興旺起來,因為得救的一些個體擁有這個基因的可能性很大。

    即使發出警叫聲的個體由于引來了捕食者而為這種利他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這樣做還是值得的。

     如果你認為這種近親選擇的概念不能令人信服,那麼,供你挑選的其他理論有的是:一個對其夥伴報警的個體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私利。

    特裡弗斯為此提出5種頗有見識的想法。

    但下面我要談的是我自己的兩種想法,我認為它們更能使人心悅誠服。

     我把第一個想法稱之為凱維(Cave)理論。

    “凱維”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當心”。

    在今天,小學生看見老師走近時還用這個暗号來警告其他同學。

    這個理論适用于采取僞裝策略的鳥類,這些鳥在面臨危險時一動不動地蹲伏在矮樹叢裡。

    假設有一群這樣的鳥在田野上覓食,這時一隻老鷹在遠處飛過。

    老鷹還沒有瞥見鳥群,因此沒有徑直飛過來。

    但它銳利的目光可能随時發現鳥群,那時它将俯沖而下,發動攻擊。

    如果鳥群中一隻小鳥首先發現這隻老鷹,而其餘的鳥都還沒有發現,這隻眼快的小鳥本來可以馬上蹲下來不動,躲在草叢中。

    但這樣做對它來說并無好處,因為它的夥伴還在周圍活動,既觸目,又喧鬧。

    它們當中任何一隻都可能引起老鷹的注意,那時整個鳥群都要陷入危險的境地。

    從純粹自私的動機出發,這隻發現老鷹的小鳥應當立即對它的夥伴發出嘶嘶的警告聲,讓它們馬上安靜下來,以減少它們無意中把老鷹引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