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掃門前雪
周朝時候流行兩句話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流行的程度跟今天我們的一些房地産口号類似,這兩句易學好記的流行語,毫無疑問是自上而下流落民間,因為它強調國家的土地歸屬問題,普天之下,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個人無權擁有,有錢想買也沒有(這個是真沒有)。
除非是天子分封給你,獲得分封之後,世代享用(這個可以有),但是不能轉讓買賣。
另外這個分封得來的土地,咱們拿的還是小産權,隻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而且還不能白拿,得有一幫人給你種地,交納供賦,這種制度叫做井田制。
跟井田制相适應的是分封制。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
據荀子講,周武王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姬姓諸侯53國,也有人考證是40國,姬姓就是與天子同姓,天子的兄弟、叔伯、子侄被分封,封完親戚再封功臣,這個順序是不能亂的。
建立周朝功勞最大者當推姜子牙,所以姜子牙的後代被封為齊國。
再往後是先代貴族,比如說商纣王的叔叔,微子。
這個哥們兒很識時務,歸順了周朝,所以微子被封為宋國的國君。
而且微子的地位非常高,微子是公爵,姜子牙才不過是侯爵。
先代的貴族包括堯舜禹後代,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都被封為國君,封了這麼多國。
當然土地分給你之後你要服從命令,貢獻财物,随從作戰。
周朝搞分封歸根到底是要跟它的生産力水平相适應。
那時候如果從鎬京(西安)走到咱們這,估計得走上一年,因為它生産力水平低,交通不發達,距離遠又沒有路。
從鎬京駕着馬車,走一百裡,遇到一片沼澤,得抽幹了沼澤再過去,要是遇到原始森林,得砍光了樹再往前去,一沒有路了就得砍樹,結果樹砍完了,車也散了。
所以當時歐洲都是小城邦,也是為了适應生産力水平低的事實。
周朝普天之下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裡這麼遼闊的面積都是王土,但是王管不過來這些個王土,要是不靠分封制管理,單槍匹馬一個人去幹倆月就得累死。
結果王決定隻管“中國”,就是首都周圍的那些地方,其他土地就分封給諸侯,你們隻要自掃門前雪,管好自己的土地。
木頭棒子秀
不過你還得記得土地所有權是王的,不是你的,所以你要聽命令,要貢獻财物,天子打仗就派兵跟着打,這是義務。
最關鍵的義務當然是服從命令,需要經常到鎬京來給天子請安,朝觐。
該你來,你不來,這個事兒就大了:一不朝,削其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次第往下降,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
二不朝,奪其地,又該你來,你還不來,一般人也沒這麼幹的,膽兒肥的600裡封地給你砍300裡,三不朝,六師移職,第三次不來,你就别混了,天子就派兵來打你了。
周朝的制度是:天子的部隊有14個師,宗周八師,成周六師。
宗周就是鎬京,一個師2500人,總共是20000人。
洛邑6個師,一個師2500人,總數是15000人。
天子一共有35000名士兵。
然後大國三師、中國兩師,下國一師。
就是大國你可以養三個師的部隊,7500人,才養那麼點兒兵。
那會兒能養得起這麼多兵的國家太少了。
估計這7500人平時也不能脫離生産,主要任務還是種田。
然後打起仗來臨時湊,跟民兵差不多,揮着木頭棒子就上去了。
我們中國古代的五種兵器,排第一位叫“殳”,很好聽的名字,其實就是木頭棒子,比棒球棍做工還差點。
還有另一些美詞來形容它:梃,什麼叫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