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江山一統不是夢(秦漢) 6、史上最牛的知識分子集團

首頁
    個個有前途 秦漢時期的文化第一個特點是統一與多樣化有機結合。

    秦朝建立統一國家,漢朝獨尊儒術建立統一思想文化,同時秦漢又是多民族國家,所以統一與多樣化相結合。

     第二是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第三,水平居于世界先進行列,屬于第一世界的發達國家。

     第四,氣勢恢弘。

    中國文明,博大精深,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令人感到可喜的,特别是這種氣勢。

    你看韓國、英國和德國也有長城,但是他們的長城叫做LongDistWall(很長的牆),隻有中國的長城才能叫做GreatWall。

    英國的長城叫哈德良長牆,哈德良皇帝防止北方蠻族修的,德國是羅馬人防日耳曼人,韓國是防契丹人修的長城,那才幾百公裡,上千公裡了不起了,中國的萬裡長城,氣勢恢弘,鬧着玩呢!韓國人說韓國文化不追求宏大,追求的是精巧,你倒想追求宏大,别說你橫着修,豎着修也修不來啊,朝鮮号稱三千裡江山是豎着量的,隻能修十分之三,要不然就往海裡修。

     秦漢時期雖然沒有什麼哈勃望遠鏡,但科學技術也很發達了。

     首先是天文:漢武帝時頒布太初曆,正月為歲首。

    從前夏朝以正月為歲首,每年1月1日過新年,到了商朝改到了12月1日,周朝改成11月1日,秦朝改為10月1日。

    所以秦朝9月末是除夕,春節是10月1日,應該過國慶,它過元旦。

    陳勝吳廣起義9月爆發,來年的11月失敗,其實就倆月!因為9月是最後一個月,11月是來年的第二個月。

    要不懂秦朝的曆法,農民叔叔陳勝吳廣真了不起,堅持了十好幾個月,扯,那會兒農民起義哪有那麼長時間? 兩個月就完蛋了。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又改回去了,還是以正月1日為歲首,一元複始,大家比較習慣。

    以後朝代不管怎麼更疊,這個1月1日過新年,沒人再琢磨改它去了,再說改它也不合适了。

    西漢有世界公認的關于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然後東漢張衡又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那不是天狗吃月亮。

    張衡還發明了地動儀,遙測地震方向。

    今天這玩意兒沒用了,地震一發生,第一時間就知道了,兩個鐘頭之後溫總理就去了。

    但它是遙測地震方向的,不是預報地震的,這儀器美國也沒有。

     東漢的華佗發明麻沸散,這是一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麻藥。

    中醫好像不太主張給人開刀。

    但是比如說闌尾炎腸穿孔了,紮針沒有用,采草藥更沒用,那就得開刀。

    歐洲那時候開刀是灌酒,灌一升,酒量小的一口氣就灌死了,酒量大灌到肚子要爆還沒醉,還很清醒,幹脆四肢固定,給一棒子,于是盲腸被割下來了,生命也被上帝召喚走了。

    那時候開刀中國人死亡率比較低,非常可惜的是麻沸散後來失傳了。

     另有一個撰寫《傷寒雜病論》的醫聖張仲景,不過他好像沒有華佗名氣大,好多藥品商标是華佗牌,張仲景牌的少。

    張仲景像是醫藥大學的教授,華佗像是臨床的主刀,側重點不太一樣。

     我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有紙了。

    紙發明以前,祖先把文字寫在龜甲、獸骨上,叫甲骨文,後來寫在竹木簡和帛上。

    比如說書分上下冊,這個“冊”字證明我們祖先曾經把字寫在竹木簡上,一本書多少卷,說明祖先曾經把文字寫在帛上。

    如今這種裝訂方式的書是從宋朝開始的,唐朝的時候,紙本書也是一卷,拉起來十幾米長,所以讀書的時候有一個小案子,就像一個卷書器,一點點弄出來看。

    孔子五十讀《易經》,《韋編三絕》,竹簡書形式是拿皮條給它編起來的,孔子讀書把串書的皮條翻斷了三回,它太沉了,也不環保,要不怎麼中國的森林太少了呢。

    大文豪東方朔給武帝上了一道奏章,洋洋灑灑170斤,兩個人擡進宮去的。

    這老哥寫了多少字不知道,隻知道170斤。

    當時帛很貴重,一般舍不得拿它寫字,于是西漢就造紙了,雖然不太好使。

     到了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蔡倫是個宦官,宦官一般沒什麼好人,隻有兩個不錯的,青史留名,蔡倫和鄭和。

    蔡倫造紙有功,封龍亭侯,侯爵的最低一級。

    造紙術在四世紀傳到了朝鮮、越南、日本,八世紀傳到中亞、阿拉伯、非洲、歐洲。

    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以前,印度人是把文字寫在樹葉上,佛經寫在樹葉上,叫貝葉經,誰要有那玩意兒珍貴極了,唐三藏從印度取回來的經就是這種經,這個地兒潮就爛了,這個地兒幹就碎了,不便于保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