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三足鼎立 南北對峙(三國、兩晉、南北朝) 1、三條腿的凳子最穩定

首頁
    宦官鬥外戚 東漢中期以後,皇帝即位大多年齡幼小,從漢和帝開始一連八個小皇帝,即位的歲數最大的8歲,最小的才100多天。

    還有兩歲就駕崩的——就是漢殇帝,谥法裡短折不成曰殇,活了不到兩年,當然短折不成。

    這種皇權低幼現象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輪流控制朝政的局面,政治一片昏暗。

     宦官從明朝開始叫太監,刑餘之人,六根不全,看着正常人娶妻生子,本來就刻骨仇恨,心理陰暗之人一旦掌權,必然瘋狂報複社會。

    所以外戚、宦官是統治集團中最黑暗的兩股勢力。

    皇帝年幼時一般由太後主持朝政。

    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二十幾歲的小寡婦,頭發長見識短,處理朝政隻能靠父兄,小皇上自幼看姥爺舅舅的眼色做人,長大了之後自然不甘心,一門心思要幹掉姥爺舅舅。

     但滿朝文武都是姥爺舅舅提拔上來的,支使不動,就隻好靠身邊的宦官。

    因此形成這麼一個特點:皇帝年幼,外戚掌權。

    皇上長大後,靠宦官殺外戚,宦官掌權。

    沒幾年皇上嘎嘣兒了,小皇上一即位,又是外戚掌權,小皇上長大了,又是宦官掌權。

    如此循環反複。

    東漢後期,土地兼并嚴重。

    統治腐朽,皇帝大造宮殿,廣選美女,後宮花費每天要數百萬錢。

    漢靈帝的時候,公開賣官,公一千萬,卿五百萬。

    地方官是肥缺,定價高,州郡長官兩千萬,還可以分期付款。

    花這麼大價錢買官的人,一上任跟紅眼兒狼似的使勁往自己懷裡扒拉,得把本撈回來。

    老百姓落在這幫人手裡,如果不想吹燈拔蠟,就隻能跟他們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了。

     鼎足而三立 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被迫铤而走險,于是在公元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

    利用五鬥米道,一幫農民被這些神神鬼鬼的煽惑起來,勢不可當。

    這一幕在以後的中國曆史上反複上演,玩得最火的就屬清朝的所謂“天王”,小學沒畢業的洪秀全了。

    東漢朝廷費了老勁總算把黃巾起義給按下去了,可朝廷自己也一條腿進了棺材。

     東漢時的刺史成為州的最高長官,擁有一切大權,也就為分裂割據奠定了基礎。

    在平定黃巾的過程中,州郡的長官和地方的豪強,擴充武裝積聚力量,互相攻殺。

    今天張大帥打李大帥,明天李大帥打王大帥,殺來殺去,形成了袁紹、曹操等一些勢力強大的軍閥。

    公元200年,雙方在官渡決戰,隻擁有一州之地,但雄才大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打敗了占有四個州的窩囊廢袁紹,為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此後曹操陸續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而後積極為統一全國作準備。

     官渡之戰中,劉備投奔荊州牧劉表,為謀求霸業,他邊組建軍隊,邊招攬人才。

    劉備曾三顧茅廬,從隆中請出了曆史上最厲害的農夫——諸葛亮。

    由此勢力迅速壯大,發展成為群雄角逐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東漢末年,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以江東為根據地,竭力向長江以南擴展,占據今廣東、福建及湖南大部地區。

     208年,曹操南征。

    一開始他順利地占領了荊州的一些地方,但在關鍵性的赤壁之戰中,曹操在終場哨音響起之前,被對方灌進一球,以二十萬大軍,敗于不足五萬兵力的孫劉聯軍,退回北方。

     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它促成三國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

    戰後十多年間,曹操向西北擴大了統治區域;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