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三足鼎立 南北對峙(三國、兩晉、南北朝) 4、“漢化”輔導班

首頁
    騙你去洛陽 來說說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改均田與租調,均田制與租調制。

    均田就是給人民分地,授田的農民要給國家交租和交調,租就是糧食,調就是布帛。

    該制度的作用在于逼着你去從事農業。

    因為原來的北魏是鮮卑人,屬于遊牧民族,現在分你土地,收你糧食和布帛,不收牛奶不收羊毛,等于是強迫你從馬上下來,拎起鋤頭去種地。

     第二,三長制,促進了農業和漢化政策。

    意思就是在地方設立鄉、鄰、裡,改變了原來的宗主督護制,它的作用是加強中央集權。

     第三,整頓吏治,給官員俸祿。

    之前北魏的官員沒俸祿,一是容易貪污,國家不給,我自己拿!再有一個是他們愛打仗,沒有俸祿我就出去打仗,一打仗我好搶。

    出于這兩個主要原因,整頓吏治,給官員俸祿。

    官員不用拿國家的,也不用搶别人的,老老實實拿俸祿享受生活就完了。

     第四,遷都洛陽。

    北魏的都城最早在盛樂,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爾,然後遷到了平城,平城就是幽雲十六州當中的雲州,今天的山西大同,位置也較偏遠,最後才遷到洛陽。

    但是這次遷都反對的聲音很大,大多是他叔叔爺爺輩的守舊派老臣反對。

    他就想了個辦法,說我要出兵伐宋(宋齊梁陳的那個劉宋,不是漢宋),要率30萬大軍征伐,各位爺爺叔叔們國之幹臣,要跟我同去!于是30萬大軍就出發了。

    今天豔陽高照,大家歇歇,曬曬被子,紮營休息,明天雨雪交加,行軍,要鍛煉将士們耐寒、抗旱的能力。

    反正皇上年輕,20多歲,伺候得不錯,爺爺叔叔們快散架了,走到洛陽這幫人受不了了,跟皇上說咱别往前走了,再走就死了。

     皇上一聽,各位王爺年事已高,若從軍征讨,到長江邊上還有一半的路程,萬一你們到那兒死了,我對得起誰。

    可是要回去呢,你不是也得死嗎?往南走還有一點緩和,幹脆咱别走了,跟這兒定都完了。

    爺爺叔叔一看上了孫子的當了,那怎麼辦,要命不要命?咱不走了,就在這兒定都吧。

     魏孝文帝頒發了聖旨:“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

    ”原來我們在内蒙古,後來到了平城。

    “雖富有四海,然文軌未一。

    ”沒有做到書同文,車同軌,也就是國家沒有統一。

    “此間用武之地”,平城這個地方啊隻适合幹打仗,窮了吧叽的什麼都不産(今天知道有煤,那會兒也不知道,知道了挖出來也不能吃),“移風易俗信為實難”。

    這個地方如果要移風易俗的話,我堅信太難了。

    “崤函帝都,河洛王裡。

    ”而崤山函谷關,長安那個地方是曆代的帝都,河洛王裡,河,黃河,洛,洛陽,都是古代帝王經常待的地方。

    長安是周秦漢唐11朝古都,洛陽是9朝古都。

    “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所以我才興師動衆,咱們定都到中原。

    要效法古代漢族的帝王,在中原穩坐江山。

     全方位漢化 孝文帝認為自己是中原王朝的代表,所以遷都洛陽後,洛陽就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

    之前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都在此定都,算上北魏,已經是第五個在洛陽定都的王朝了。

    洛陽是九朝古都,後面那幾個就沒有什麼太能提得起串得來了,包括五代十國的後唐也在這兒建都。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就因為洛陽定都,戰亂,遭到兵燹,又定都,翻來覆去是這點事。

     第五,移風易俗,實行漢制。

    實行漢制首先從漢服開始。

     其實漢民族的衣服既不便于生産,又不便于戰鬥,以至于中國古代的服裝演變的特征就是不斷向少數民族學習的過程。

    今天你把對襟系扣稱為唐裝,但那卻不是大唐漢人的裝束,而是滿裝,是少數民族旗人穿的。

    旗袍更别說了,把旗袍作為中國的傳統服裝,十分牽強。

    中國傳統服裝是漢服,衣裳衣裳,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

    在漢朝以前,成年男女也都穿開裆褲,因為外面有裙子,從衣着上看不出這個人是男是女。

    尤其老百姓的穿着,都是灰色、黑色、白色的衣服,更難區分性别。

    褲最早的意思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