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胫衣,護腿的,相當于我們今天的長筒襪,連褲襪。
死裆褲是後來跟少數民族學的,因為他要騎馬不能穿開裆褲,不能穿裙子。
我們中原人的打扮是峨冠博帶,老高的帽子,老長的大袖子,一走路帽子當避雷針,袖子當拖把,既省電又幹淨。
少數民族則窄衣箭袖,又能引弓拉箭又能揮鋤耕作,他的衣服更合理,所以中原王朝就不斷地向他們學。
漢族人的衣服“Y”字領,沒有扣,靠腰帶。
少數民族是小圓領,“一”字領,唐朝的服裝就很明顯學他們,改成了小圓領,烏紗、幞頭也取代了原來的峨冠。
唐宋的皇帝穿的衣服都是這樣,到了明朝的時候,皇上隻有祭祖時才在腦袋上頂一個大搓闆,挂一串算盤珠子,腦袋好幾十斤重,平時都戴烏紗了。
峨冠博帶的大禮服也隻有祭祖才穿,平時不穿了。
到清朝更不用說,一水的都是滿裝,所以明朝的遺民損清朝人,說腦袋後面弄一根孔雀翎,衣服上除了飛禽就是走獸,簡直就是衣冠禽獸。
說歸說,但是人家的衣服窄衣箭袖,打仗、生産的時候就是方便。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說明漢服雖然大氣好看,但是不合理。
所以孝文帝實行漢制到這個時候遭到一定的反對,無奈是皇上下令要一律穿漢服,穿鮮卑服的笞杖徒流死,就是拿闆子抽,拿鞭子打。
因此大家隻好穿,解除掃街工人的痛苦。
實際上漢服是不利于生産和戰鬥的。
除了服裝外,順便說一下飲食。
原來中原人說吃餅,是湯餅,就是馄饨不放餡兒的片湯,中原人的餅就是那玩意兒。
今天大家吃的餅都是胡餅,是少數民族發明的,因為他不能騎在馬上端一鍋片湯,要方便随身攜帶。
中原人後來發現他的東西确實方便,今天我們愛吃的涮羊肉就是少數民族發明的。
實行漢制從強迫各位戴“避雷針”掃大街之後,皇上又讓百姓改漢姓。
孝文帝拓跋宏改成元宏,唐朝大詩人元轸就是鮮卑貴族,皇室後代。
步陸狐氏改成陸氏,勿扭于氏改成于氏,尉遲氏改成尉氏。
包括穆桂英都是鮮卑人,從丘目陵氏改的穆氏。
就這樣鮮卑八大姓都改成了漢姓。
衣服和姓改完之後,皇上下旨官員都得說漢語。
30歲以上的官員年歲大的,三年内學會漢語,否則這個官别當。
30歲以下的官員你們年輕,半年内學會漢語,禁止講鮮卑語。
鮮卑是曆史上那麼牛的一個民族,到現在連土話都不會說了。
骨灰級粉絲
還不算完,皇上快成漢室的瘋狂粉絲了,還得跟漢族人通婚,進行人種改良。
皇上先把自己的皇後送進尼姑庵裡,接着從北方漢族四大士族:崔、盧、李、鄭,一家娶一個。
李氏立為皇後,崔、盧、鄭家的孩子立妃。
完了之後告訴自己所有的兄弟、叔叔們(爺爺可能歲數太大了,不便參與),離婚吧,把鮮卑族元配送進庵裡,崔、盧、李、鄭我給你們找,一家發一個,必須跟漢族通婚,禁止鮮卑族之間通婚。
皇上娶了一個漢族皇後,太子二分之一漢族血統,太子再娶漢族皇後,再往下鮮卑族的血統以漸近線的方式無限接近于零,最後完全被漢族血統剿滅。
少數民族羨慕漢族往往是首先羨慕漢族的生活,覺得人家住的是樓,穿的是綢,吃的是油,咱們住帳篷,穿獸皮,喝馬奶。
不行,必須學漢人奔小康。
史學家是很贊賞魏孝文帝改革的,但是你融進了漢族你就沒有了,鮮卑這個民族就滅絕了。
所以漢族人得意揚揚地得出了一個結論:胡虜無百年之運。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你的壽命不會超過100年。
因為你如果不學我,你這麼落後你肯定不超過100年就完蛋了,比如元朝,那麼野蠻落後,撐到90年就回草原放羊去了。
而你要學我你就變成我了,快馬彎刀我幹不過你,子曰、詩雲我是祖宗,清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兩個少數民族王朝正好是兩個對立的例子,不學的90年完蛋,學了的旗人都不會說滿語。
北魏其實也提供了這麼一個例子,徹底漢化,終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