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編東突厥
唐朝的疆域三面都靠着海,東到大海,西到鹹海,南到南海,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極盛的時候是1600萬平方公裡,可惜隻維持了三年。
鹹海雖叫海,實際上是一個湖,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境内;外興安嶺,今天叫斯坦諾夫山脈,在俄羅斯境内;庫頁島今天叫薩哈林島,也在俄羅斯境内。
隋唐時期,中央王朝的統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統治者,比如唐太宗,比較重視民族關系,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交通的發達也使得中原邊疆往來密切。
北方有突厥和回纥、靺鞨;西南有吐蕃、南诏先後建立政權,他們開發了祖國的邊疆。
突厥興起于阿爾泰山,它可能是匈奴的後裔或者别種。
阿爾
泰山是今天蒙古國跟新疆交界的地方,它又叫金山,産黃金,所以蒙古人一誇你,就說你純潔的跟阿爾泰山的金子似的。
現在估計也沒了,都是沙土了。
六世紀中期的時候,阿爾泰山的人建立了突厥汗國。
到隋朝初年,分為東突厥、西突厥,其中東突厥特别強大。
貞觀初期,唐太宗大敗東突厥。
這是前面講過的,唐朝名将李靖以三千鐵騎,大破突厥于陰山。
颉利可汗正喝酒呢,李靖神兵天将,俘虜颉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東突厥降衆有好幾十萬人,這要怎麼處理。
魏征上奏皇帝,“突厥狼種”,這幫人是狼的後代,因為他們的國旗就是一個大狼頭,“不可以仁義教,不可以刑法威。
”這幫人軟硬不吃,所以建議“殺盡其酋首,分散其子民于大江南北”。
另一個大臣給唐太宗建議,把他們移到内地來,好監視他們,弄到山東。
就像唐朝滅了高句麗,滅了百濟,都把人遷到中原内地來了。
但是要把它移到内地來,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它的故地怎麼辦?把突厥人從陰山那個地方移過來,陰山那個地方怎麼辦?那地方派漢族人去駐守,誰都不願意。
如果放棄那個地方不要,被别的遊牧民族占領的話,如何保證占領該地的遊牧民族一定跟唐朝是友好的。
所以又有大臣給他出主意,“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使為中國捍蔽”。
這叫“興滅繼絕”。
眼看這個國家已經快滅,要絕種了,你興滅繼絕是最了不起的,在中國古代的是最高尚的事兒。
唐太宗采納了他的建議,突厥的可汗貴族還都是在長安居住,但讓當地人任都督,管轄當地自己的部落。
等于我打敗了你,我還讓你當官,我還讓你管轄,就跟諸葛亮七擒孟獲一樣,以夷制夷。
唐太宗不改變原有部落組織風俗,設都督府管轄,所以這些人對朝廷感恩戴德,尊唐太宗為天可汗。
可汗是北方各族對君長的尊稱。
唐太宗自己講,“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我對他們一視同仁,他們才把我當做了父母。
因為李唐王朝也是大有胡人氣,皇帝都有鮮卑語的名字,本就是鮮卑人和漢人的混種。
而且唐太宗說過這麼一段話,“漢武窮兵三十餘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
漢武窮兵三十餘年,長城萬裡盡烽煙,結果
也沒拿到什麼好處,還不如像我一樣,以德服人,把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收編,全都作為國家的編戶,入了版圖,我比漢武帝還厲害吧!是那麼一個感覺。
其實唐太宗這話有點大了,你不是先把他打敗了才收編的嗎?如果不把他打敗了,不先以武服人,後面哪能那麼容易以德服人。
沒有武力光有德,誰理你呢,那幫人都是缺德人,不打服了不行。
先以力,後以德,才能将他們徹底征服。
東突厥處羅部的可汗阿史那杜爾,為叔父所迫,率部投奔唐太宗,尚以南陽公主,授大将軍,曆侍太宗、高宗兩朝,一生戰功卓著,堪與李靖等名将比肩。
他橫掃西域,殺得那些突厥同族哭天喊地的;滅大小國二十四個,為唐朝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創立者。
太宗每天晚上讓阿史那杜爾佩刀執槊站在寝宮門口,給自己站崗,他不在那站崗,唐太宗睡不着。
阿史那杜爾拿着長矛,挎着刀戈站着,如果他心中想起國仇家恨,進去一下子,唐太宗就完了。
皇上躺在那兒,一會兒一聽,呼噜聲響起來了,不是考驗你呢!真睡着了。
對他這麼信任,阿史那杜爾對皇上能不是感恩戴德嗎。
所以阿史那杜爾為唐朝出生入死,死後陪葬昭陵,也是跟皇上埋在一塊了。
這就是突厥貴族。
唐王朝,開闊、宏博、多彩,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人,都有在唐朝當官的。
突厥人、契丹人、回纥人、朝鮮人、日本人、伊朗人、阿拉伯人,都能在唐朝當官。
所以唐太宗一去世,北方各族君長,如喪父母。
戳瞎自個兒眼的,拿刀割自個兒臉的,腦袋上點香的,自殺殉葬的什麼樣的都有,無法形容自己心中有多悲痛。
由此可見,唐太宗時期的民族關系非常開明。
打跑西突厥東突厥滅了以後還有西突厥,西突厥當時在新疆地區,控制了天山以南各國,影響了絲路的暢通。
唐太宗先征服高昌,置安西都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