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嗎?老考老不上,老沒名分的,就是老童生。
洪秀全為什麼造反,就是他考了一輩子秀才都沒考上。
你想他那學問要能考上有天理嗎?他沒考上說明大清不腐敗,他就是考不上,擱哪個朝都考不上,從十八歲考到三十多都沒達到小學畢業水平。
院試考中了秀才的可以去參加鄉試。
鄉試在省城舉行,中試的統稱為舉人。
舉人的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就是唐解元嘛。
這邊你又考上了,你就可以去參加會試。
三年一次由禮部主試,中試的都叫貢士。
貢士的第一名叫會元,不是彙源果汁。
你PK了三次都沒淘汰,中了貢士,于是你就可以去參加殿試。
所有的貢士去參加殿試肯定都能中,隻不過就是分成三等,第一等叫甲賜進士及第,一共三人,第一名叫狀元,然後榜眼、探花。
第二等叫甲賜進士出身,上榜人數若幹。
第三等叫甲賜同進士出身,上榜人數也是若幹,就這麼三等。
你要鄉試以上的三次考試全中,就叫連中三元。
中國的一個成語叫連中三元,幹嗎不連中二十六元或者七十元兩毛五分,它不是連續中獎可以兌換三元牛奶的意思,它三元的意思是解元、會元、狀元。
科舉制1300多年,連中三元的隻有明朝的商辂。
隻有哥們兒一人能連中三元,因為這太難了,哪那麼巧都是你呀。
有的最後拿了狀元,但前面考的不一定是第一名,考場還有狀态問題和發揮問題嘛。
所以連中三元這哥們兒很了不起。
殿試的錄取權由皇帝掌握,所以進士及第者叫做天子門生。
以前是高官主試,高官決定錄取,這幫新科進士一旦被錄取就對高官感恩戴德,容易跟高官結成朋黨。
你們都是我錄取的,你們就是我的門生嘛,所以都得聽我的。
現在不一樣,錄取權由皇上掌握,你跟皇上結黨去吧,不礙事。
明清兩朝殿試在保和殿,尤其清朝那些康熙爺什麼的,那真是親自出題,親自監考。
那考試一考,早晨起來一直考到天黑,點着蠟接茬考,皇上也跟那坐着監考。
到後來有的皇上像鹹豐,到考場轉悠一下,說聲同志們辛苦了就撤了,意思意思。
宋朝科舉實行糊名法,糊名就是我們現在的密封,你的姓名、年齡、籍貫、性别都擋上,嚴格保密。
到了明清還得“謄卷”,考官看不到你的親筆卷子,他是由十個中書舍人給抄一遍,考官看到的筆迹全都一樣,以免萬一我的學生我認識他字迹,就給個高分。
當然那作弊的方法也多了去了。
在錄取名額上,宋朝比唐朝增加了。
特别是宋太宗他在位20年,錄取的進士超過唐朝三百年的。
唐朝一次錄三四十個,三年一次,宋太宗是一次錄五六百,年年考。
三年一考很難,全國好幾千萬人,讀書的就算有幾十分之一的人也好幾百萬,三年一考錄取那麼幾百人,很難辦。
結果宋太宗在位的時候老開恩科,今年我生了一個胖兒子,我高興,今年科舉開恩科。
明年我又生一個,再開。
後年娶一個小媳婦挺好,接着開,再後年我們家那樹上長靈芝了,他老有事兒。
恩科一般都皇上整壽的時候,今年不應該科舉,但我整壽,就開一個恩科。
1894年沒有科舉,但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朝廷就開了恩科。
這就為各階層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
唐朝都是官宦人家的孩子能科舉,白丁子弟不行。
到了宋朝農民都可以去參加科舉,商人子弟也可以參加。
隻有犯人的孩子和娼優的孩子不行。
過去小孩念私塾,“朝為田舍郎,
老師教你念: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說的是讀書就能科舉當官,讀書的品格是最高的,那你還能造反嗎。
所以真宗皇帝禦制《勸學篇》勸士子們六經勤向窗前讀。
你幹嗎要讀書呢?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
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車馬多如簇。
”你隻要念書,什麼玩意兒都有:黃金屋、顔如玉、車馬簇、千鐘粟。
今天也一樣,也是六經勤向窗前讀。
英語、數、理、化、生、史、地、政,正好六個。
你連大學都沒上,你就看超市缺不缺扛貨的。
大學沒畢業工作都找不着。
你讀大學的,黃金屋、顔如玉、車馬簇、千鐘粟。
不讀,鐵皮屋、柴禾妞、棒子面、自行車。
宋朝的科舉制等于是擴大了政權基礎,這麼多個人都讓你給吸入到朝廷裡來。
但是官本來就夠多了,你還把這麼多人都招來,招來你就得讓他做官。
做官你就得給他錢,北宋的知識分子待遇那麼優厚,給錢還不能給少。
所以造成一個結果,冗員,官吏多而雜,這幫人就更不地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