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得。
宰相說這種快意事你不做也罷。
不能殺士大夫,士大夫給皇上寫信說事,無罪。
你回頭給打成右派這不行。
所以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就是宋朝。
那待遇真高,宰相的工資一年三百萬人民币,差不多是兩萬四千畝土地的總收入,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貪污呢,那三百萬是小頭,大頭在後邊呢。
所以,宋朝就是再著名的官員他的生活都是特别豪奢的,包括我們知道什麼寇準、歐陽修,這幫人都特講排場,到了可勁造,花不完的地步,如果換了你也是一樣花不完。
宋朝厚待士人,知識分子的生活很好很強大,所以才會有空去研究理學,去寫宋詞,這個宋詞和唐詩的風骨就完全不同了。
知識分子有錢,皇帝可夠慘。
宋朝皇帝慘到都沒錢給自己修墳的份上。
皇陵特别簡陋,在河南鞏縣,跟漢唐那種因山為靈,跨山連谷的皇陵沒法比,跟明清也沒法比。
别的朝代都是皇上一登基就開始修墳,皇上不死這墳不能修完,不能說我完工了,您入住吧,那哪成。
所以皇上活着的時候你不能停。
而宋朝是皇上活着不能修墳,皇上死了之後七個月内必須完工,隻要别豆腐渣,盡快幹完就是了,要不然皇上的屍體都爛了。
所以那皇陵都很簡陋。
祖訓的第三條是不加田賦。
當然這一點就沒做好,要是不加田賦皇上和文武百官吃啥?何況他們還得吃得好!
沒人會抵抗
鞏固政權的第六步,為集中财權和司法權,在各路設轉運使。
這等于是把這個地方的财政都轉運到中央來了。
然後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派文官擔任,這就是提點刑獄使。
死刑要報請中央,一直到今天都是。
比如,在安徽殺了人了,判死刑,須最高人民法院核準。
當然一般不會被駁回,準能夠核準,但是提刑一定要把死刑報給中央,由皇帝親自批。
在清朝,就有懋勤殿勾到。
皇帝在懋勤殿給這死刑犯打鈎,用朱筆将死囚姓名勾去,表示核準,又稱勾決或勾到。
勾決咨文下達便可執行死刑。
勾一個人,大臣就要下跪三次給他求情,上天有好生之德,請皇上恩準。
皇上說這家夥太壞,勾了,但大臣還是每一個人要請求三回,别殺他,有好生之德。
其實也就做個樣子。
因為一般判死刑的都是大奸大惡之人,勾了就完了。
這麼六條下來,包括大院子的藩鎮在内,朝内朝外和地方上的權、兵、錢全都沒了,中央集權得到大大加強。
藩鎮割據的基本鏟除維護了統一安定,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強幹弱枝又把地方都給削弱了,所以除了清初特殊的“三藩之亂”,宋朝以後确實沒再發生過關于地方反叛中央的事兒,這個問題解決得很好。
但是官員冗濫,财政開支龐大,又是伴随而來的弊端。
官員冗濫到什麼程度?前面說了,樞密使雖然管軍事,但是三省六部不能變成三省五部呀,兵部還是有的。
三司使管财政,戶部也還是在的。
如此一來兵部和樞密使,戶部和三司使的機構就重疊了嘛,重疊就會産生扯皮呗。
這事是你幹還是我幹,所以這效率反而低下。
而且由于北宋朝廷厚待士人,這幫大爺脾氣大,一般人都不好弄他們,慣得這個毛病,官員冗濫造成機構重疊了,還不好處理。
再有一個毛病,就是軍隊的戰鬥力下降了。
當兵的臉上刺字,當官的昨天晚上才開始看《孫子兵法》,你想想天亮這仗怎麼打。
要說地方财政困難,積貧積弱。
它并不是真的貧,真的弱。
他有錢,他是中國曆史上最有錢的王朝,隻不過這錢都花得不是地方。
所以說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那些措施有利有弊,《朱子語類》中朱熹總結的“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
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就說了,你什麼都收了,造成的結果就是地方的軍事力量薄弱,沒人有能力去抵抗,最後被外族一打就垮。
北宋的滅亡,就是因為上面那些看起來可以鞏固江山的政策。
進化科舉制相對于唐朝,宋朝選拔官吏的方法有所變動,科舉制度得到了發展。
考試分作鄉試、省試、殿試三級。
省試就是後來的會試。
有些外行的書寫成會考,高中畢業才會考呢。
它說康有為在北京參加會考,康有為哪個中學的,康有為高二幾班的?後來,他又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會試就是省試和殿試。
院試是最低的,中了的叫秀才,沒中就是童生,古代沒有畢業那一說。
小孩五六歲進學,進學之後你就可以考秀才去了。
你要是七歲考上就是神童,不過您七十考上也可以,範進不是五十多歲才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