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你唱“霸”來我登場(五代、遼宋夏金元) 5、王安石死磕

首頁
    搜刮有錢人 于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

    北宋一共九個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神宗是第六代皇帝。

     王安石變法有三方面。

     第一,理财措施。

    理财措施核心是這麼一句話:“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不增加老百姓的負擔,但是要增加國家的收入。

    不打老百姓主意,國家又要拿錢,這擺明了就是從有錢人身上下刀子。

    所以他這個改革既屬于調整階級關系,也屬于調整統治階級内部的關系。

    首先是青苗法。

    每年青黃不接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收成後加息20%還官,免受高利貸盤剝,增加政府收入。

    相對于現在來說,20%利息太高了,現在都是千分之多少。

    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隻能向高利貸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

    所以這樣一來的話,“民不加賦而國用饒”這一句話就把官僚地主搞慘了,這些人想盤剝百姓沒法盤剝了。

     其次是募役法,政府向應服役而不願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錢。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減輕農民差役負擔,保證生産時間。

    這樣一來,原來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錢的官僚地主,現在不服役就得交錢了。

    再次,農田水利法。

    複次,方田均稅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戶的多少肥瘠收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農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最後,市易法,政府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滞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這就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場,有個成語叫“囤積居奇”,本來是商人的斂财之道,現在等于是政府在幹這個事兒了。

    這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增加政府的收入。

    政府在夏季收購羽絨服二百塊錢一件,以免你積壓倉庫,所以商人都把羽絨服賣給政府了。

    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塊錢賣出,然後政府掙四百對吧。

    但如果商人賣,他可能賣八百,九百,一千。

    因此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政府得到了錢,老百姓物價也能夠便宜點,然後商人吃虧了,就這個意思。

    所以整體的理财措施都體現着這個思想核心“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短暫的變法 變法第二是軍事措施。

     首先,保甲法。

    政府把農村住戶組織起來,每十家(後改為五家)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

    然後你們家有兩個男丁的,出一人為保丁。

    農閑時練兵,平時種田,戰時編入軍隊抵禦遼夏進攻,減少軍隊開支。

    這種兵實際上叫民兵,是保衛本鄉本土的,中國最适合這樣的軍隊。

    因為有人說中國人輕家國而重鄉土,勇于私鬥,怯于公戰。

    打架勇敢着呢,你看我媳婦一眼我跟你沒完。

    外敵入侵就膽小,異形打過來了,我躲着。

    中國人有強烈的鄉土觀念,一出國,你北京的,我也北京的,你上海的我也上海的,沒有說你中國我也中國的,組織的也是北京同鄉會,不是中國同鄉會,缺乏國家概念。

    所以這民兵非常适合,你保衛的是你媳婦,你家鄉。

     将兵法。

    禁軍駐地固定,然後固定地将官加以訓練,充實邊防。

     變法第三是教育措施。

     改革科舉,廢明經,設明法。

    明經就是死記硬背的東西,沒用。

    整頓太學,使學校成為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

    所以王安石的作用是通過變法,一定程度地扭轉了社會危機。

    可惜最後還是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用人不當,危害百姓。

    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司馬光當政,就是小時候砸缸的那個,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廢除了。

     好心辦壞事 王安石變法為什麼用人不當? 王安石幹這事壓力很大呀。

    因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