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咱們中國一直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思想,而儒家的政治主張是法先王。
要尊重先朝和先王的規矩,你要改革,一般就被認為是離經叛道,大逆不道。
所以王安石他就頂着雷,壓力很大。
他明确地表示說我這個變法是本着這麼一個原則,溫家寶總理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引用過的這三句話:“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變不足畏。
因為你王安石變法,你看地震了,7.9級,屬于天變。
王安石說我不
相信,我接着變,弄個8.3級我看看。
祖宗不足法。
祖宗之法以守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守何談祖宗之法。
人言不足恤。
大家都埋怨你,他們越埋怨證明我越正确,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所以這三條宗旨一來,往好聽裡說是大無畏,一往無前,往難聽裡說就這老哥太愣了。
你誰都不怕,天、祖宗,就沒人能管得了你了,那往往他的事就容易走向極端。
這時候就奠定了用人不當的基礎。
很多人并不見得贊成新法,但是因為王相公堅持要用新法,所以我就假裝支持。
我求官,為了求官我假裝說我重視新法,因為那時候支持王安石的人太少,所以我一下子就當官了。
當官之後我把這新法作為斂财的手段,明明那青苗法應該是20%吧,我收30%的利息。
提舉使以多散為功。
我多收。
應該是老百姓需要借錢,我才借給他們,現在是我逼着你老百姓,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
如果借了還不上,富戶為窮人作擔保。
你們村有地主吧,有地主就給所有的農民作擔保,還不上我找你要。
最後那村裡不但農民跑幹淨了,連地主都跑了。
“君子喻于義,
孔聖人曾經曰過,小人喻于利。
”所以這個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君子,逐利的是小人。
所謂士農工商,商人居四民之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逐利。
《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别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人家不輕離别沒法養活你,白居易很瞧不起人家,“商人重利輕離别”,而你王安石整天琢磨的也是這個。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你整天逐利吧,你就是小人,小人怎麼能治國呢?
中國古代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官不與民争利”。
你當官了,不能做買賣跟老百姓争利。
其實今天很多國家都是這樣,我當了市長,我們家人要開公司,你能競争過我嗎?你一點轍沒有。
所以官不能幹這個,不能與民争利。
而王安石他幹的這些事就是與民争利,“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那麼那些地主難道不算民,他也算呀,你這就算與民争利了。
所以這些東西就成了保守派攻擊他的口實。
後來很多保守派講王安石變法有種種弊端,那個并不是人家憑空編的,他确實存在這些問題。
王安石變法之後,朝中的大臣就分成了新黨和舊黨。
新黨上來就打舊黨,舊黨上來就打新黨,黨同伐異,這樣的結果就使得北宋大臣之間的黨争越來越激烈,也是後來造成他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安石變法在曆史上評價不高,但為什麼在教科書上給無限拔高,因為我們誤讀了列甯的選集。
列甯說王安石是中國的改革家,列甯這麼說,其實是括弧裡邊的一個注解:王安石是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
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導師其實沒有給王安石這麼高的評價,列甯是為了向俄國人介紹誰是王安石,說明王安石的身份,才說他是中國的一個改革家。
事實上王安石在很多地方都是被寫入奸臣傳的。
曆史對他的評價不是很高,“天下騷然,黨同伐異,黨争視同水火”。
原來朝廷的矛盾沒這麼厲害,現在一下子各種矛盾都給王安石激發出來,所以他的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
甚至有人說這北宋滅亡都是王安石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