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卿使虜》的詞。
章德茂是一個人,每年宋朝要派使者去金朝賀,所以他寫了一個送章德茂大卿使虜,下阙特别有意境,“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被金占的中原地區,當年是堯舜禹的地方,這個裡邊應該有人恥于向胡人稱臣。
“萬裡膻腥如許,千古英靈安在。
磅礴幾時通?”這個地方已經被胡人給占領了,所以膻腥如許。
“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胡人的運氣,超不過一百年,太陽永遠是在天上!那種意境和精神非常奮發向上,不像李煜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很消極郁悶。
陸遊以詩為主,詞也很出色。
陸遊的詩,可能是詩人裡面傳下來最多的,大概是傳下來9600多首詩,100多首詞。
如果不算詩人,寫詩最多的應該是乾隆,四萬多首詩,但是他那個沒法看,以文為詩,白的要命。
四萬多首,一天得寫幾首,一個人幹掉全唐詩。
但是真正的詩人作品最多的是陸遊。
梁啟超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陸遊:“詩界靡靡千年風,兵魂消盡國魂空。
詩中什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
”就是說隻有陸放翁的詩是寫的最棒的!因為陸遊也是文武雙全,活的時間挺長,80多歲,一生壯志難酬。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一年一年盼不來,所以他最後死的時候都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什麼時候驅除鞑虜,上墳的時候記得告兒我一聲。
當然他死後沒幾年金國就也滅亡了,但卻興起了更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幸虧老頭活着時沒看見。
外國語罵街
接着另一個成就是話本。
話本實際上就是小說。
比如說《三國演義》的故事,話本裡就有,聞劉玄德敗,大家就流淚,聽見曹操失敗,大家就拍桌子鼓掌。
實際上一直到唐朝,都是以曹魏為正統。
因為晉是繼承的曹魏,所以陳壽寫《三國志》,曹魏是正統,蜀漢和孫吳不是正統。
到以後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包括隋唐在内,都是繼承晉的意思,以曹魏為正統蜀漢為奸逆。
隻有到了宋朝,才把蜀漢當做正統。
因為之前是強調誰占中原誰就是正統,現在宋朝喪失了中原,難道能說自己不正嗎,所以他就強調王道所在才是正統。
長安洛陽不算正統,王道才是正統,現在我王道跑杭州來了,我依然是正統。
那次說來,雖然劉備跑成都去了,他是漢之王道,也是正統,地處蜀地,王乃漢王。
宋朝的這種思想觀念,使得《三國演義》這些本子的底稿在宋朝就形成了。
你要是中午的時候打出租車,會發現十個司機可能有一半在聽評書,田連元、單田芳,他們普及曆史知識主要就靠評書。
評書講的那個東西,距離曆史的真相其實很遠,但是大家愛聽,這種東西深入人心。
我小時候聽,現在不聽了,一聽就笑,太搞笑了,劉秀怎麼殺功臣,那是劉邦,劉秀是不幹這事兒。
但是這個東西很故事化,市民就愛聽閑話,所以才深入人心。
元朝文學的最高成就是元曲。
元雜劇和散曲,代表作是關漢卿的《窦娥冤》。
元曲為什麼在元朝廣泛推廣,因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這幫人快馬彎刀征服了中原,就不覺得文化有用,文化有用能被我們打成這樣嗎。
所以整個元朝90多年才開了16次科舉,文化幾乎沒有出路了。
文革時代,知識分子被稱為臭老九,這就是蒙古人定的。
什麼叫臭老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讀書人比妓女低一等,比乞丐高一等而已,所以九儒,儒生就是臭老九。
臭老九的時代,知識分子沒有科舉,就做不了官,他們想來想去,就把自己的滿腔憤懑,訴諸筆端。
寫什麼東西最能引起共鳴,元曲。
就像電視劇劇本,你寫小說我不看,蒙古人不認字,你寫劇本,演出來大家都能看。
《窦娥冤》“你不分好歹何為地,你錯堪賢愚枉做天。
”這罵誰?罵朝廷,蒙古人傻,也不懂漢語,聽不懂什麼意思,要是擱漢化比較厲害的清朝,那完了。
清朝皇帝漢話水平太高,一聽就明白。
你罵蒙古沒關系,傻不拉叽你罵吧!反正我聽不懂,我就知道羊腿好吃,這就挺好!于是上面傻統治,下面猛罵街,助長了元曲的成熟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