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心理學”
明清時代的官方哲學是理學和心學。
宋朝的哲學思想是理學。
他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的。
理學的創立者是北宋的程頤、程颢程氏兄弟。
另外還有一個特别有名的就是《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
這個千古名篇的作者周敦頤,那哥們兒,也是理學的創立者。
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朱文公,他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他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什麼思想呢?
唐朝的時候,儒學一度衰微,那時候儒學衰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佛教的盛行。
佛家盛行造成了統治者崇佛佞佛,唐朝皇帝要把佛骨迎到法門寺,結果韓愈上表谏迎佛骨,你别把這東西迎進來,因為佛乃夷狄之神,中原不應該信。
我們中原有自己的道統,就是我們的孔子,我們應該信孔孟,不應該信這個。
韓愈竟然敢攻擊佛祖,皇上一生氣,你去潮州吧。
今天那個地方是開發區,韓愈要去當然快樂,當年那個地方是蠻荒煙瘴之地。
韓愈有一首很有名的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朝陽路八千。
本為聖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
”我好端端地為了國之大統,結果給貶到那去。
為什麼這個時候他谏迎佛骨,因為儒學受到沖擊。
到了宋朝,他們有個适應這種沖擊的法子,就是索性儒學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東西。
這個吸收法是這樣的,南宋的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
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屬于第二性的。
理是第一性,氣是第二性,關于宇宙萬物本源的問題,明顯是吸收了道家的思想。
道家認為萬物本源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國有四大,天大、地大、王大、道大,一切都是由道來生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結果現在朱熹說理才是宇宙萬物之本源,把本來分離的“道”和“理”,攪吧攪吧混合成了道理。
然後,他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明顯吸收的是佛,佛不就是教你看破放下嘛。
“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以佛家就教你去掉妄想,去掉執著,七情六欲全都當沒有,放下四大皆空,六根清靜,你就能成佛。
結果朱熹說人欲之私皆不能有,都要放下才能順應天理,那怎麼成。
你不能娶美女當老婆,要看破一切娶個不男不女的才能順天理?況且你想要把自己去人欲的觀點告訴别人,讓别人都接受這個,這種行為本身就構成了一種人欲。
等于是朱熹自己也做不到,那别的人不是更難嘛。
無論如何,他還是通過借用了道家、佛家的理論來成功創立了新的儒家。
儒學本來是治身的,你用它治世,這個東西說實在有點太理想化。
所以儒家講你這個人要正心誠意然後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你修齊治平才能做到這一點。
他認為所有的欲·望都是罪惡的可恥的,你貪圖物質享受,貪圖功名利祿,所有都是可恥的罪惡的,這樣一來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咱們都學過世界史,很像歐洲文藝複興之前,那種禁欲主義,他那種禁欲的目的是誰禁欲,讓誰存天理滅人欲,是讓底下,上面該怎麼着還怎麼着。
皇上不能滅人欲,他該看電視還看,該吃麥當勞還吃,而讓底下這麼幹。
這叫為統治階級來服務。
而且像儒家講修齊治平之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這個人要能做到這一點那你這個人就非常了不起了,問題是我做不到這一點,沒有什麼東西來制裁,沒有任何東西能約束我,我這個人完全靠我自己自身的約束力,不像歐洲人有法律,總統犯法也要辦了。
咱這沒有,當官的沒人管你,要靠你自身的自制力,你作為官員你應該是楷模,但也隻是應該,實際上背地裡幹壞事還是沒人知道,所以相當于培養了一幫僞君子。
這麼一來理學思想明顯對于當時明清那個時代的中國,特别是對經濟發展很顯然是不利的。
但是你說理學是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也不能這麼講。
它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優秀的部分,人的正心誠意,修齊治平,如果真的能克制自己來做到,那就是很不容易了,對你身邊的人和對全人類都有好處。
你看,民國的時候,中學學校的校歌一般都是這麼唱的,“将來治國平天下全靠吾輩”。
咱現在校歌基本上沒人關心這個了,家國天下誰關心,隻顧自己高月薪。
你上大學的目的是為祖國?别開玩笑了,這麼多年也就周總理說過要為中華之倔起而讀書,這還被某些人笑他楞。
我說你們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