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書要好好念,将來才能報效國家,你們一定會樂,覺得我腦子飄拖鞋了。
搞什麼搞,讀書還不是為自己,爸媽都這麼教育,你好好念書,将來才能賺大錢。
自己就更加現實,我讀書就是為了招聘的時候人事部一拿到我的簡曆就掉下巴,明天你來上班,就為這個。
人不能這麼幹,要都這麼自私,人才就全出國不回來了,所以理學這個東西對今天并非一點積極意義沒有,他還是教人要有知識分子的氣節和志向,最終還是要為了天下。
但是在當時,特别阻礙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
心學就更厲害了,心學創立者是南宋的陸九淵、明朝的王陽明王守仁把它發展到了極緻。
吾心即宇宙,吾心之外别無他物,一切不外求。
意思是我心裡想有就什麼都有了,世間萬物還不都是在我心裡的一個印象而已,那我幹嘛那麼來事兒,想一想,樂一樂,來個小宇宙爆發,多逍遙。
蔣介石是最推祟王陽明的,所以到台北旅遊的話,一個必去的景點叫“陽明山森林公園”,陽明山原來叫草山,蔣先生到那之後把它改名為陽明山,因為他崇拜王守仁。
所以理學和心學是明清時候的官方思想,這個東西對當時的現狀是不利的,一個太理想化,一個太消極,但是實際上一直是官方思想。
啟蒙即犧牲除了理學和心學,也有了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首先一位是
李贽、李卓吾先生。
他的墓就在通州古塔公園底下。
他指責批儒家經典,否定孔子。
其實孔子就跟咱們以後講新文化運動一樣,孔子是最倒黴的,死了幾千年永遠不得安甯,誰有點什麼事就把他拽出來,要不然就燒香,要不然就上闆磚。
你後世的這些思想跟孔子有關沒關?你讀這些書的那個人,天人感應,孔子講過這玩意兒嗎?孔子最煩這個,子不語怪力亂神。
你的理學心學,難道是孔子主張婦女裹小腳嗎,不可能,孔子都沒見過這個,所以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
沒辦法,誰讓儒家都打他的旗号呢,所以就得否他,這一否惹事了,當時你否孔子還了得,别說那個時候了,在台灣,最起碼是老蔣在的時候,你否定孔子就得判刑,孔子是中國的基督啊,你罵萬世師表,你罵神,還能留你嘛。
古人經常這麼講:天不生仲尼,萬古常如夜。
要不是天降孔夫子,幾千年來我們黑糊糊地摸去吧。
李贽說,原來古代的人都得提着燈籠走路,因為沒有孔子?你現在人不也提着燈籠走路嗎,有了孔子,不還得萬古常如夜嗎。
類似于這種話,後來成了李贽被關到監獄裡折磨之死的因由。
哲學大爆發
黃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際。
他的打扮,頭發都是包起來的,為什麼?他不剃發,那時候罪過大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剃頭師傅擔着擔子,後面是裝水盆、剃發用具,前面是挂人頭的。
剃頭師博走街串巷,後面有清兵跟着,扛着鬼頭大刀,給你剃不剃,按這一刀腦袋挂上了。
剃頭是奉旨,但他們穿的衣服已經是清朝的服裝了。
其實大清入關之後,要求中國人(就是說漢人)學他,他也不是說什麼人都學,有十不從,男從女不從,男人必須是旗裝,女人可以穿漢裝。
生從死不從,你死了以後可以以漢裝入殓,要不然你對不起祖宗,當然後來沒事還給死人梳頭,累不累。
陽從陰不從,上墳祭祖或者人死入殓,這些習俗都可依照明朝習俗走。
官從吏不從,你看當官頂戴花翎補服紗褂,吏的打扮跟明朝還是一樣的。
老從少不從,小孩子愛幹嗎幹嗎,一旦成年就得按旗人規矩來。
另外還有儒從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婚姻不從,國号從官号不從,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
而黃宗羲他就不從。
他琢磨這個問題,為什麼明朝會滅亡。
然後一下找了一個,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批判。
他得出君主轉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結論,這是第一點,他得出這麼一個結論。
原來跟明不明朝,清不清朝沒關系,就是因為君主專制,哪一朝搞君主專制都不行。
第二提倡法制,反對人制,這個老哥就更厲害了,你們按規矩辦事,别按人的意思走,也是反獨裁的意思。
第三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這人很了不起,對晚清的民主思潮起了一定的影響。
他的著作叫《明夷待訪錄》,梁啟超說,想不到我們國家比盧梭早200年就有這麼先進的思想問世。
另外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是顧炎武,強調經世緻用,理學更多的是強調人的思想修養。
他就是說我隻要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我就能治國平天下,你是一個好人,不見得是一個好官。
你看中國曆史上凡是作出成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