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起紛争
中國曾經也是個有很多屬邦的國家。
緬甸、安南、朝鮮、尼泊爾都是。
我們對于屬國抱有唯一的一點希望就是它們能來朝貢,我們不去幹涉屬國的内政外交,更不會有殖民通商的經濟政策。
這些屬國同中國的關系也還不錯,按時納糧,請求冊封,如此而已。
而且但凡屬國内部有叛亂,中國都會不計酬勞、跋山涉水地前往擺平。
所以,屬國對于我們是擁戴的。
中國喜歡擁有自己的屬國,是一種傳統。
因為中國文化的關系,古代聖賢君王,都追求使四夷傾心向往,然後散點錢财,傳播一下文化。
而這些國家多半就是我們的鄰國,越南在我們的西南,蒙古在我們的西北,琉球在東南,它們基本上就是我們的邊防線,屬于國之門戶,唇亡齒寒。
西方資本主義對清朝的侵略,除了直接攻打外,還有一種就是侵略屬國。
法國人侵占安南,在康乾盛世的時候就開始了。
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争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
法國人因為湄公河不适合航運,把目光轉向越南北部,并很快攻陷河内。
越南無力抵抗,向當時駐紮在中越邊境的劉永福求助。
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
黑旗軍在河内城郊大敗法國,劉永福身先士卒,冒死沖鋒,斬法國數百人首級,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
後來,法軍屢犯越南,并屢次向駐守越南的清朝軍隊進攻。
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
中法之間正面沖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在戰與和的問題上,朝廷内部紛争不休。
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多次要求朝廷采取抗法方針,曾紀澤還照會法國,極力維護宗主國地位,毫不退步。
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最終控制了局面。
宗棠憾平生
1883年底,法軍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
中法戰争爆發。
1884年,法國艦隊強行駛入福建水師的馬尾基地,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谕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
這道上谕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同年,法軍侵占中國台灣。
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審時度勢,放棄基隆,集中兵力扼守淡水,擊退侵略者。
轉而,法軍攻占諒山,進犯鎮南關。
馮子材率部英勇抗擊敵人,獲得鎮南關大捷。
馮子材乘勝追擊法軍,清朝電令乘勝即收,并在1885年4月7日,宣布停戰撤軍。
對此,張之洞奏請朝廷,延緩撤兵時間,以克河内。
然而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緻使中法戰争出現一個奇特的結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清政府在勝利情況下,同法國簽訂屈辱的《中*定越南條款》,對此左宗棠内心悲憤不能自已,病死福州。
在臨終前,留下這樣的話:“惟此次越南和戰,實中國強弱一大關鍵,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
遺恨平生,不能瞑目。
”
中國西南從此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今湛江市),并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範圍。
攻掠急先鋒
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他們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緊争奪市場,中國成為他們的主要目标。
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還沒有被瓜分的大國,拉丁美洲基本被瓜分完了,澳洲也沒了,亞洲也幾乎被瓜分殆盡,剩下日本和暹羅,還有一個中國。
列強都對中國虎視眈眈。
同治之前,列強實行帝國主義的僅英俄法三國。
在中國門戶被打開後,德意志統一,意大利統一,美國中央政府消滅南方獨立運動,恢複統治并加強統一。
此時,東方帝國主義日本也興起,光緒年間,我們處在帝國主義的四面包圍之中。
在這個情況下誰表現得最積極?日本。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國力強盛,可是其市場狹小,資源尤其匮乏。
尤其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鋼鐵和石油百分之百依賴進口,橡膠都依賴進口,當然它國内産一點銅,産一點很有限的東西。
其本身37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森林覆蓋率将近70%,幾千萬人口都集中在萬平方公裡的平原地帶,直至今天。
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國大得不是一點半點,大部分森林山地沒有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