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它極需對外擴張,它對外擴張的目标是中國和朝鮮。
明治維新使日本脫亞入歐,與歐美列強共進退,失之歐美,取之鄰國。
日本當時也是半殖民地,直到1910年才廢除不平等條約,國力也不強于中國。
它就是敢于賭國運,對中國發動這一場戰争。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西方列強為什麼支持日本?日本獨占中國,不會對西方列強的利益構成威脅?誰都想着瓜分中國,可中國畢竟不同于非洲,是史前文明時代,和拉美香蕉共和國也有區别,也不像當時的印度,從來沒有統一過。
中國在1840年以前是,就是到1840年中國的國民生産總值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
那麼強那麼大的國家,如果要去瓜分,就得考慮誰有這個實力。
一口想把中國咬下,回頭把牙硌掉了,這怎麼弄?這個時候,小日本“不揣冒昧”地跳出來,我來,我打頭炮,西方列強當然求之不得,因為你們倆都是亞洲國家,都是黃種人,屬于黃種人的内讧,對于基督教文明沒有任何的損失。
你們來吧,既然日本願意做先鋒,帝國主義自然慫恿加支持,尤其是英國,表現最積極。
此刻,“帝國主義們的心情是矛盾的:它們希望戰争,尤其希望中華帝國對外戰争爆發,因為這不但可以削弱這個帝國的國力,而且還可以檢驗這個帝國目前的抵抗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自中國務實的官員緻力于洋務運動後,帝國的防務實力讓帝國主義們有點兒摸不着底了。
隻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國主義們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勝,至少是不能讓日本人獲得圓滿的勝利。
因為如果這樣,中國人給日本人的好處肯定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中華帝國的版圖和市場再大也是有限的。
”
水師變“水狗”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事,清政府應朝鮮政府請求派兵,日軍也趁機開進了朝鮮,挑起戰争。
當時的中朝關系,我們是宗主,朝鮮是藩屬,是我們的藩國。
藩國有難宗主出兵代為平亂,這是符合宗藩關系的。
當然,這種關系完全不符合近代國際法,所以小日本說我不承認朝鮮是藩國,它是一個獨立國家,你能派兵我也能派兵,清軍進去兩千,日軍進去八千,清軍一入朝鮮,迅速平定東學之亂,但是日軍就賴着不走,蓄意挑起戰争。
甲午中日戰争有陸戰和海戰,陸戰就是兩場,平壤之戰和遼東之戰。
海戰是三場,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威海衛之戰實際上是海陸都有,甲午中日戰争首先是在海上打起。
黃海、豐島、平壤戰役屬于第一階段,戰火沒有燒到中國,遼東和威海衛就是在中國本土打的。
首先是豐島海戰,因為日本增兵咱也增兵,所以北洋水師濟遠、廣乙兩艦掩護商船往朝鮮增兵,當時戰争還沒有爆發。
結果日本聯合艦隊三艘主力艦不宣而戰,對中國發動了突然襲擊。
日軍有備而來,我們毫無準備,因此廣乙艦沉沒,濟遠受傷。
有說濟遠管帶貪生怕死,貪不貪生,怕不怕死不好說,不死也得一塊沉沒,所以濟遠号撤退。
這樣,兩艘沒有武裝的商船高升号、操江号就暴露在日軍面前,操江号上官兵被俘。
操江号比較小,是一艘木殼木肋的老式軍艦,原屬南洋水師,後借調北洋用于通訊和運輸,配置官兵82人,船齡已超過20年,雖然也配備5門火炮,但也隻能勉強對付海盜而已,根本不可能作為對抗軍艦的戰船。
操江号上面有20萬兩白銀的軍饷,也被日本繳獲。
高升号是我們租的英國商船,結果日本人挂出信号旗要求高升号投降,船上一千多陸軍将士表示拒絕,用步槍射擊日寇的軍艦,然後放下小艇讓歐洲籍船員離開了船。
日本人發射魚雷把高升号擊沉,一千多名陸軍将士落水,八百多人殉國。
豐島海戰等于是小日本不宣而戰,首先挑起了戰争。
豐島海戰第二天,德宗皇帝發布上谕對日本宣戰,第三天日本天皇也下了一道聖旨,對中國宣戰,戰争正式打起來了。
在朝鮮境内進行的第一場戰争是平壤之戰。
平壤是朝鮮的古都,僅次于國都漢城。
清軍17000人,日軍16000人。
日本人在兵力上并不占優勢,但是戰争還沒有打起來,清軍統帥直隸提督葉志超就打算放棄平壤城,退守鴨綠江。
總兵左寶貴是個回民,堅決主張抵抗。
說“敵人懸軍深入,正宜出奇痛擊,使其片帆不返,不敢再窺視中原,今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